第3782章 无法接受(1 / 2)

脚步声响起,平稳而克制,走向分析室的门。门轴转动,发出轻微的吱呀声,外面实验室更清晰的白噪音和冷光涌了进来,随即又被隔绝在门外。

霍桑依旧僵立在窗前。他没有回头。直到那脚步声彻底消失在实验室深处恒定的嗡鸣里,他才极其缓慢地、几乎无声地吐出一口长气。紧绷的肩膀颓然松懈了一丝,插在口袋里的手指微微蜷缩了一下。

那扇门,暂时关上了。连同那个惊鸿一瞥、令他灵魂震颤的模型,以及那个带来模型的人。

一周后。霍桑的《高阶人工智能与认知模型导论》。

巨大的阶梯教室内座无虚席,弥漫着年轻头脑特有的、略带紧张的专注气息。粉笔灰在从高窗斜射进来的光束中静静悬浮。

霍桑站在讲台后,灰白的头发在灯下显得有些刺眼,声音一如既往地带着穿透力,剖析着复杂认知架构的底层逻辑。他正讲到关键处,关于分布式表征如何通过非线性交互涌现出类概念结构。

“……因此,这种涌现并非预设模板的填充,而是系统在信息流约束下,通过自组织临界达到的动力学稳态……”他转身,准备在黑板上写下关键公式。

目光习惯性地扫过顿住了。

在阶梯教室最后一排,靠近安全出口那个光线略显暗淡的角落。一个身影安静地坐在那里。

黑色笔挺的西装修饰出宽肩窄腰的轮廓,与周围穿着随意的学生格格不入。他微微低着头,面前摊开一本崭新的硬皮笔记本,修长的手指握着一支看起来价值不菲的钢笔,正在快速而专注地书写着。他坐得笔直,像一棵沉静的树,与周遭带着点懒散气息的学生群体形成了奇异的反差。

是宋安。

霍桑的眉峰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像是平静湖面被投入了一颗小石子。他认出那个身影的瞬间,一股极其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混杂着微妙的烦躁、一丝被侵入领域的不适,以及……连他自己都不愿深究的、几乎被掩盖掉的一丁点意外。

他迅速移开目光,仿佛被什么烫了一下,粉笔用力地划过黑板,发出尖锐的“吱嘎”声,写下那个复杂的公式。

“其数学表达的核心,在于这个高维流形上的测地线约束……”他继续讲解,声音依旧平稳有力,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思维的丝线在刚才那一瞥之后,出现了一丝极其微小的、恼人的扰动。

接下来的九十分钟,霍桑发现自己讲课的节奏出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滞涩感。他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眼角的余光。每一次转身,每一次扫视全场,视线总会不由自主地、极其迅速地掠过那个角落。

宋安始终低着头,专注于手中的笔和笔记本。他几乎没有抬头看黑板,仿佛那些艰深的公式和理论并非通过视觉,而是通过霍桑的声音直接流入他的思维。只有当霍桑抛出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或者某个学生提出一个过于浅显甚至错误的观点时,宋安握笔的手指才会极其短暂地停顿一下,笔尖悬停在纸页上方,似乎在无声地思考或评判。

那短暂的停顿,像投入霍桑心湖的微小石子,激起一圈圈难以言喻的涟漪。

下课铃终于响起,带着解脱般的尖锐。学生们开始收拾书本,交谈声像潮水般涌起。霍桑几乎是立刻低头整理自己的讲稿,动作带着一丝刻意的匆忙。当他再次抬起头,目光再次投向那个角落时——

那里已经空了。

座位上干干净净,仿佛从未有人坐过。只有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一丝极淡的、冷冽而昂贵的须后水气息,与粉笔灰和年轻汗味格格不入。

霍桑收拾东西的动作停顿了半秒。一种说不清是释然还是更深的烦躁,悄然攥住了他。

第二次,是在霍桑每周一次、限定名额的“意识起源”专题研讨课。地点在他的实验室附属的小型智能会议室。这里更像一个前沿的作战室,环形光带照亮中央的交互式全息沙盘,四周墙壁是巨大的可书写屏幕,上面还残留着上次激烈讨论留下的复杂公式草图和潦草的英文批注。空气里是臭氧、新打印资料油墨和高级清洁剂混合的味道。参与研讨的只有他精选的七名博士生和两名年轻的助理教授,钟书琴也在其中,她坐在靠近霍桑的位置,显得格外专注。

霍桑正在全息沙盘上构建一个极其复杂的多智能体协作模型,模拟原始符号系统的自发形成。模型运行到关键节点,一个关于“共享意图”如何从个体博弈中涌现的分歧点。

“这里,个体a的策略库更新滞后,导致它对群体信号产生误判……”一名助理教授指着沙盘中一个闪烁的红色节点分析道。

“误判本身也可能是系统多样性必需的‘噪音’来源,”霍桑立刻反驳,手指在空气中快速划动,调出底层数据流,“看它的熵值变化轨迹,每一次‘错误’都短暂地提高了局部探索性……”

讨论激烈而深入,充满了术语的交锋和灵感的碰撞。霍桑沉浸其中,思维高速运转。

就在这时,会议室厚重隔音门的观察窗上,无声地映出了一个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