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的目光无意间扫过那扇门,心脏猛地一跳。
宋安。
他安静地站在门外走廊略显昏暗的光线里,身影被磨砂玻璃模糊了轮廓,但那份沉静而挺拔的姿态却异常清晰。他没有试图推门进来,没有做任何打扰的举动,只是那样静静地站着,目光似乎穿透玻璃,落在室内激烈讨论的全息影像上。像一个沉默的旁观者,又像一个耐心的守望者。
霍桑的论述出现了一个极其短暂的卡壳。他迅速调整呼吸,强迫自己将注意力拉回沙盘上激烈的数据流,声音提高了半度,试图用更强烈的学术气场驱散门外那个身影带来的无形干扰。
“……关键在于系统层面对‘错误’的容忍度阈值!这个阈值必须是动态的、自适应的,否则系统要么陷入僵化,要么在混乱中崩溃……”他一边说,一边下意识地瞥了一眼门口。
宋安依然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像一座凝固的雕塑。走廊的光线勾勒出他轮廓分明的侧脸剪影。
研讨进行了整整两个小时。期间,霍桑数次感到那道无形的目光隔着门扉落在他身上。他努力忽略,专注于模型和学生的辩论,但思维的流畅度总在不经意间被打断一丝缝隙。当讨论终于告一段落,霍桑宣布下课时,他几乎是立刻看向门口。
磨砂玻璃上的剪影,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走廊空空荡荡。
钟书琴收拾着笔记,目光若有所思地也飘向门口,又飞快地收回。
第三次、第四次……宋安的出现,从最初让霍桑感到突兀和烦躁,逐渐变成了一种近乎规律的现象。他不再只出现在霍桑本人的课堂上。
在系里另一位大牛凯斯勒教授关于“神经形态计算的物理实现瓶颈”的讲座上,在人工智能伦理中心举办的关于“算法偏见与公平性”的跨学科研讨会上,甚至在工程院一次偏技术流的“新型忆阻器阵列优化”汇报现场……
时间在霍桑时而投入、时而莫名烦躁的思绪中滑过。宋安如同一个沉默的幽灵,精准地出现在校园各个与智能前沿相关的角落。霍桑发现自己开始下意识地在进入一个新的报告厅或研讨室时,目光总会先扫向那些光线黯淡的角落或不起眼的立柱旁。那个沉静的身影,成了他学术堡垒里一道挥之不去的背景噪音。
周五傍晚,暮色四合。霍桑终于从那个几乎将他吞噬的、疯狂闪烁红光的模型界面中挣脱出来,揉着酸涩发胀的太阳穴,离开了实验室核心区。高强度推演的疲惫像铅块一样坠着他的四肢。他需要咖啡,大量的咖啡,才能驱散脑子里那些纠缠的数据流。他习惯性地走向校园西侧那间他常去的“橡树”咖啡馆。这里远离主教学楼区,灯光昏黄,老旧的木质地板踩上去吱呀作响,空气中弥漫着烘焙咖啡豆的焦香和旧时光的味道,是他难得的、能短暂逃离“智能”二字的避难所。
他推开沉重的玻璃门,门上挂着的铜铃发出喑哑的叮当声。咖啡馆里人不多,只有几桌学生在低声讨论或对着笔记本电脑敲打。他径直走向最里面靠墙的老位置,对柜台后熟悉的老咖啡师点了点头:“老样子,双份浓缩,不加糖。”
“马上好,霍桑教授。”老咖啡师声音温和。
就在霍桑拉开沉重的橡木椅子,准备把自己陷进去时,他的动作僵在了半空。
在他常坐的、能观察门口又不引人注意的角落位置对面,另一张桌子旁,坐着一个人。
宋安。
他面前放着一杯几乎见底的黑咖啡,没有加奶也没有糖。他微微低着头,正专注地翻阅着一本摊开的、厚厚的硬皮书。书页已经泛黄,边角磨损得厉害,正是霍桑那本《意识的算法牢笼》。
柔和的壁灯灯光落在他低垂的眉眼上,勾勒出沉静的轮廓。他翻动书页的动作很轻,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文字。他看得如此投入,以至于没有立刻察觉到霍桑的到来。
霍桑的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攥紧了。又是他!连这片最后的、带着陈旧咖啡香气的净土,也被这个无处不在的影子侵占了?一股强烈的、混合着领地意识被侵犯的恼怒和被持续窥视的烦躁猛地冲上头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