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第 47 章(1 / 2)

这一年的乡试因为比以往推迟了几月,自然更受人期待几分。谢琰和相熟朋友都没有参加,故而也没有很期待。只是等逊志斋秀才们都考完试回来在课堂上不免有些神情恍惚,齐温之看了这等场景也只得摇头叹息,便让他们自己回院自学。

倒把谢琰十几人留了下来,这十几人全是这次没考乡试的学子。谢琰心怀疑虑,齐温之道“前些日子本想对你们的学识做个评测,可惜都不太有空,这次恰巧有时间,待会我会出几道题,你们可以做一做。因为你们以后要考取居然,所以时间一切按照乡试规定为准。”

谢琰暗道,这不就是摸底考试嘛从小考到大,谢琰也算颇有经验了,鹿鼎书院的考核制度还是那样,得了三次丙等的就要离开鹿鼎书院了,优胜劣汰,试问鹿鼎书院的学子怎么会差呢

等试卷发下来,谢琰急急打开一看,题量还不少,一共七道题,头三题是四书题,按照乡试要求每道都不能少于两百字,而且必须得言之有物,可不能像他们写作文那样水,须得满满都是干货。后四道题是经义题,要求是三百字以上,最后按照惯例是一道五言八韵诗。

谢琰按照平常依旧不慌不忙先写籍贯姓名,科场最重首题,第一道题是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一道题出自论语中的学而篇,大家耳熟能详的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出自此篇。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死去以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孝,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的道德标范,也是良好的美德。莫说平常人,就算是天子皇帝,刚登基三年也是不能改变先帝的政策的,三年不改父志。谢琰一想,何不以此下手赞美皇帝,总不会有错。

谢琰做完这道,一看剩下两道都是出自孟子大学,中庸则没有考。五经题谢琰学的

本经是诗经,自然得选它做了。临近中午时刻,大家俱是饥肠辘辘,都带了吃食吃起来。谢琰前世吃三餐吃习惯了,到了大燕费了好一番功夫才改过来这个习惯。

像他们平民每日只得吃两餐,吃三餐那是皇帝才有的资格,若是午时饿了,也只能自己吃些糕点充饥。谢琰自己也带了糕点,是食舍卖的玉梅糕,吃着清新可口,齐温之依旧在一旁监看着考场秩序。

吃了几块糕点,谢琰感觉自己不饿了,便又拿起笔来写题。五经题倒是不太难,之前他做历代院试集的时候就做过类似的一道。不过那道题是一道截搭题,现在这道题反而简单许多。不过看似简单,实则更考学子们的底蕴,要想在一道简单题里做出不平凡那才是困难。

谢琰想了想那道截搭题的思路,略作了修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写完经义题。最后的五言八韵诗谢琰倒是不太担心,大燕做八股,对于诗赋不太看重,故而学子们比起做诗写赋远没有前程那样文风昌盛。

谢琰一看那五言八韵诗,嘴角一抽,武太傅红楼梦,群芳共作海棠诗,效仿书中之人,以“盆”“魂”“痕”“昏”为限韵作诗。红楼梦里诗词特别多,有一回就是众人以海棠花为主体,限韵作诗,齐温之出的题也是新奇,红楼梦在才写就而成的时候可是,过了些年月才放禁了。

谢琰心想齐温之出题倒是大胆,只是他万万不知道的是他现在所做的题并非齐温之出的题,而是这次直隶的乡试题目。好在谢琰只当做是平常考试而已,不然只怕会因为这是乡试题而畏首畏脚,不敢大胆写。

乡试一共三场,今日做完了这场,过后两日谢琰等人依旧做了一道五经题、诏、判、表、诰一道,要求三百字以上的议论文和五道时务策。比起乡试,他们的时间可紧张多了,一般按照乡试两场考试都会间隔两天以备考子修养,可是他们却是三天一天不落的考完了。

等谢琰等人考完,众人都快累的虚脱了,感觉身体被掏空,脑袋都木木的。谢琰还以为这次就是平常的诊

断性考试,就和高三时候的一模二模没什么区别。学校经常模拟高考的样子来对他们做评测,以便他们对自己的实力有个底,若是考的不好就要用心苦学了。

没过几日,他们的测评成绩还未下来,倒是乡试成绩出来了,逊志斋里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秦舒林这次也参加了乡试,谢琰看他喜上眉梢的样子估计是中了举人。

聂可奉倒是愤愤不平,暗道“像秦舒林这样品德的人也能中举,我看科举选拔人才也有缺陷啊,唯才是举还不如唯德是举呢。”

柳晋听了这话,看了四周,斥道“你这话被旁人听了怎么办”

聂可奉道“好了好了,我不说了。”想来聂可奉也是到了中二的年龄,愤世嫉俗什么话都敢说。

秦舒林站在自己的桌前接受众人的恭贺,他如今考取了举人,也就获得了做官的资格。举人和秀才只差一等,但是举人却有了从仕的权利,虽比不了进士官职高,但是也可以做做县令、县丞、主薄之类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