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第 47 章(2 / 2)

想有名海瑞海青天就是以一介举人之身后来得以封为三公之一的从一品太子太保。秦舒林成了举人,以后多半是要去隔壁诚身斋读书的,那里面全都是举人。向秦舒林恭贺的人心里真有几分高兴的少之又少,还有一些未中之人更是心情郁闷。

不过身为同窗,以后这也是他们的政治资源,若是以后不能为官,有个同学在朝为官也是人脉。故而众人面上都是与有荣焉的模样,这次逊志斋中参考的人估摸有三十几人,中的人估计还不到一半。但是这样的中举率已经很是不错了,鹿鼎学院能为三大学院之首,也自然有自己的实力。

到了学院的放榜日,谢琰和柳晋按照去了红榜前,这次一共参考的就十几名,看榜的人少也不挤。谢琰看着自己排在第二,柳晋排在第四,二人都是甲等。倒是聂可奉脸色颇为凄惨,这次又得了丙等,看来他又要开始挑灯苦读了。

得第一的是一个名叫李雍的人,谢琰倒是对此人挺有形象的。因为每次他总是早上第一个进入学堂的人

,晚上却是最后一个出来的人,就算谢琰在路上碰见他,李雍也是拿着书埋头苦读,若论刻苦,此人当仁不让。

不过这般疯狂,谢琰是敬谢不敏,人不会读傻吧前世还不是有很多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吗他可不像成为那样的人。

红榜旁还贴了几张好文章给大家鉴赏,谢琰也有一篇,不过既不是四书五经也不是诏、判、表、诰,而是他的一道时务策并一首五言八韵诗。

那道时务策是以本朝宪宗时期开海禁为主题,分析利弊,谢琰便以此写了海国策。这名一听就很大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朝一向自诩国富物博,昭昭华夏,岂知骄兵必败的道理。军队因此覆灭,何况国家

西夷虽茹毛饮血,但仍有可取之处,思想之开发,法度之严谨;东瀛虽国小民弱,却有天朝所缺少之物白银也。古时因路途遥远,便有了车马代步;因大海无尽,便有了宝船远航。吾听闻西夷有火铳之利器,威力尤甚利剑弓箭,若西夷扬帆远至,加以火炮利器,岂非国家之大敌乎

谢琰也并不是危言耸听,毕竟学过近代史的都知道华夏的大门就是被坚船利炮打开的。当然这话放在大燕在他人看却是是危言耸听,谢琰先以外敌引出开海禁的主题,再叙述大海所给予的宝藏堪比陆地上的宝物,若沿海之民以此为生,则国富民强。闻有沿海一域常有本朝海贼和东瀛海盗劫掠,然则禁海一策只是因噎废食之行,沿海之民无所得,境外之盗愈猖狂,此非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之行乎

但是谢琰这篇时务策虽做的好,但是在科场重四书五经的规范下是占不了好处的,挨着谢琰所书的海国策旁边就是李雍写的两篇,一篇四书一篇五经,语言平实无华,有汉唐之风,文章娓娓道来,言即有理,谢琰看了当真是不得不服。

对比自己写的,谢琰也能发现诸多的问题,他写的太官方,没有巧思,很难让考官门眼前一亮。而且流于表面,怎么能算的上好文章

第二日,齐温之对他们道“前几日大家

都做了测验,考试前我并未说这是这次乡试的考卷,考下来还算满意。不过这样还不够,你们十几人中也就李雍还有几率中举人,其余的都会名落孙山。好在你们年纪小,你们苦读用功,中举也不是不可期之事。”

谢琰方才知道他前几日做的题居然是乡试的题目,看看自己的考卷,觉得自己写的真是差。

齐温之对谢琰道“我观你的诗词有宋婉约之风,但是时务策却是风格大不相同。诗词一道,本朝并不大看重,汉唐都有名士凭借自己的诗做的好能当官,比如汉的司马相如和唐的王维,可是本朝重八股经义,要想从仕,四书五经才是王道”

谢琰点点头表示“齐先生,在下受教了。”

清音阁中,谢琰手执二胡,正拉了一曲骊歌,轻愁婉转,百般心思萦绕在心头。虽然学业繁重,但是学院对于他们其他的教育也并未放松,当然若是不想去也并不是不可以,反正谢琰就没见过李雍那样苦读之人来过。

屋里还有一个身穿儒袍的男子细细品味着,一曲罢,林越道“谢琰,你这胡琴拉的愈发好了。”

谢琰道“先生不是忙于科考吗春闱将至,怎么今日有空来听我拉胡琴”

林越道“一张一弛方有度,对了,听闻院长给你赐了字,我以后就不能换你名了,而是唤你的字了。”前些天,院长傅清远一时兴起给他赐了字,字一向是长辈或是恩师所赐,谢琰可不想让谢安和赐字。根据说文解字,琰者,璧上起美色也。从玉炎声。以冉切。琬琰、美玉名,璧当为圭,便写了琬圭为字送他。,,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