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想到了他的胞弟朱瞻墡。
就这样,朱瞻墡再一次代理汉藩国事,留守王都。
他不仅完成了此次代理国事的重任,还在朱瞻基回都后立即交还权力,并主动申请前往自己的襄城郡王封地,只求能早一日与妻儿团聚。
对此,朱瞻基同意了。
于是,朱瞻墡就藩汉王国境内的襄城县,回到了他的郡王府邸。
乾熙十二年四月,大明第二任汉王朱瞻基在巡视边疆的途中,因舟车劳顿,导致腹部旧伤复发,回宫修养三月而不愈,病情越发严重。
他担心这次抗不过去,便八百里加急上书奏请乾熙帝朱高煦册封他的嫡长子朱祁镇为汉王世子,假如他不幸薨逝,那便由朱祁镇继位,并以襄城郡王朱瞻墡为汉王国平章令,辅左新王朱祁镇。
可惜在二十天后,当朱高煦收到这封加急奏疏的时候,朱瞻基却先一步病逝了。
待消息传到大明京师,朱高煦对朱瞻基的薨逝深感惋惜,下令让礼部为其拟定谥号。
礼部建议从“桓”或“威”之中选一个作为谥号。
“武定四方曰桓;克敌服远曰桓。”
“服叛怀远曰威;蛮夷率服曰威。”
理由是朱瞻基开疆拓土之功数倍于其父汉襄王朱高炽,其人虽然在位只有五年,但他执掌汉王国大权却有十四年,执政期间“灭敌酋以百计,并蛮部五十有六”。
朱高煦却认为“桓”或“威”过于强调“克敌、服远”,皆不能彰显朱瞻基的个人特质。
他思索再三后选择了“献”作为朱瞻基的谥号。
别以为历史上的汉献帝刘协是亡国之君就认为“献”是恶谥,实际上“献”是美谥,如秦献公、晋献公。
秦献公在位期间打败韩魏两国,重新提高了秦国在诸侯国之间的地位,他还施行了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等颇具成效的改革,为秦国后来的商鞅变法打下了基础。
晋献公在位期间奉行尊王政策,提高声望,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复采纳荀息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虢,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在朱瞻基薨逝时,汉王国已经拥有了四府二十五县之地
除了一府三县是汉襄王朱高炽打下的,其余三府二十二县皆是朱瞻基所开辟。
乾熙八年赵王朱高燧薨,留下了三府十九县的疆域,获得朝廷赐谥号“桓”。
而今汉王朱瞻基打下的疆域远比赵桓王还大,却获赐“献”,可见朱高煦以“献”作为朱瞻基的谥号,强调的并非是朱瞻基的开拓之功,而是其聪慧、圣明。
按照谥法,关于“献”的解释有两条,即“聪明叡哲曰献,有通知之聪;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
因此,用“献”字做谥号,是想说这个人聪慧、圣明,属于很好的美谥。
晋献公数败戎狄,假途灭虢,“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自然称得起圣明,称得起“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
朱瞻基多次剿灭土着酋长之乱,恩威并重,以夷制夷,在位期间“灭敌酋以百计,并蛮部五十有六”,所以他汉献王的谥号也没问题。
其实,朱高煦为朱瞻基选择“献”作为谥号,还有一个理由,那便是朱瞻基临终前加急送上来的奏疏内容,完美体现了他的聪慧。
为什么
因为朱瞻基薨逝后,无论是朝廷还是汉王国群臣,都要面临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谁来做第三任汉王
朱瞻基常年军旅,与妻妾聚少离多,故而终其一生仅有嫡子一名曰朱祁镇,乃是长子,庶子一名曰朱祁玉,是为次子。
在他薨逝的这一年,其嫡长子朱祁镇只有八岁,还未达到授封王世子的年龄,并不是世子之身。
根据朱元章生前最后一次修订的皇明祖训规定,亲王嫡长子只有年满十周岁之后,才能授封王世子。
所以,汉王朱瞻基才会在自知时日无多的情况下,奏请大明皇帝朱高煦册封他的嫡长子朱祁镇为汉王世子。
若他不幸薨逝,那么王世子朱祁镇就是汉王王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反之,朱祁镇就无缘汉王之位了。
因为按照皇明祖训选择大明藩国王位继承人与大明皇位继承人时,办法是一样的,皆要遵从两个基本准则,并依照七大序列选定继承人。
一个准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无嫡无长,兄终弟及”。
另一个准则是“国有长君,乃社稷之福”。
至于继承人的七大序列,由前往后依次是嫡子嫡孙、庶子庶孙、嫡弟庶弟、堂侄堂孙、堂弟、堂叔、旁支堂侄堂孙。
因此,汉王朱瞻基薨逝之后,若无活着的汉王世子,必须立朱瞻基嫡子嫡孙之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者为王世子或王世孙,年幼未冠者,虽嫡不得立,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朱祁镇虽是朱瞻基嫡长子,但其年幼未冠,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