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时间来到了永乐二十年,汉王世子朱瞻基在一次针对土着大城的攻伐战中,展露了其强大的军事天赋。
按虚岁算,这一年,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十六岁,嫡次子朱瞻墉十岁,嫡三子朱瞻墡九岁。
在穿越者的影响下,朱瞻基比历史上晚出生了四年,年纪比朱高煦的嫡长子朱瞻域还要小一岁。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汉世子朱瞻基逐渐取代了汉王朱高炽,于三年后,成为了汉王国实际意义上的军事统帅。
在这三年期间,汉王朱高炽逐渐把军事大权交给了朱瞻基。
朱瞻基不负朱高炽之期望,化身成为大明汉王国的“大将军”,领兵南征北战,东征西讨,打下了一座又一座大型的土着城池。
等到永乐二十五年时,汉王国已经有了两府十六县之地。
其中除了早年汉王朱高炽领兵打下来的三县之地与汉王国都城所在的府城之地外,其余一府十三县之地,皆是朱瞻基的功绩
这一年,汉世子朱瞻基二十一岁,受封为丰越郡王的汉王嫡次子朱瞻墉十五岁,受封为襄城郡王的汉王嫡三子朱瞻墡十四岁。
乾熙元年正月初一,朝廷举办了盛大的禅位大典。
汉王朱高炽亲眼见证了大明皇位的平稳交接,他的二弟大明太子朱高煦顺利的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为了效法朱棣,将来把王位顺利交给汉世子朱瞻基,朱高炽回国之后,立即着手培养他的嫡次子朱瞻墉与嫡三子朱瞻墡。
他只有三个嫡子,在嫡长子朱瞻基早就可以独当一面的情况下,他需要做的是把剩下两个嫡子培养成他的得力助手,协助他治理汉王国。
如此一来,日后也能为朱瞻基分担治国理政的压力,继位为汉王国的崛起壮大贡献力量。
毕竟,朱高炽并不知道历史上的朱瞻基没能活过四十岁。
在他看来,以朱瞻基展露出来的军事才能,将来汉王国治下绝不会少于一百个县。
就这样,在朱高炽的亲自调教下,朱瞻墉与朱瞻墡的治政能力与日俱增,突飞勐进。
于是,就在乾熙三年,朱高炽便当起了甩手掌柜,沉迷美色不能自拔,汉王国的大事全部交给了他的三个嫡子。
为了更好的享受“后宫佳丽”,朱高炽拒绝了其麾下臣僚请求让其嫡次子朱瞻墉与嫡三子朱瞻墡前往郡王封地的建议。
他还创造性的设立了两个官职,即左、右平章令,分别授予朱瞻墉与朱瞻墡,并以王令晓谕诸臣“凡本藩国事,皆由左右平章令与世子共决之,若世子统兵再外,便由左右平章令决之。”
只不过一年后,即乾熙四年,朱高炽的嫡次子朱瞻墉因为积劳成疾病倒了,更是在床上躺了整整一个月。
虽然其人最终被医官救了回来,但也从此落下了病根,身体十分虚弱。
以至于当年仁孝徐皇后薨逝后,他因为体弱都没能前往大明京师参加丧礼。
乾熙五年盛夏,孔雀半岛气候异常炎热,严防死守躲在避暑山庄的大明丰越郡王朱瞻墉还是因为体弱中了暑,最后没能被救过来,薨了。
因其生前功绩不足,籍籍无名,故而朝廷并没有赐予其谥号。
乾熙六年秋,汉王朱高炽猝死于寝宫之中,享年五十二岁。
他薨逝的前三天,还在“日理万机”,从感觉不适到死亡,只经历了短短的两天时间。
因为朱高炽死得太过意外和迅速,而在外领兵的朱瞻基需要时间赶到王都,于是汉王都一时间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地步。
此时,汉王妃张氏站了出来,她隐瞒了汉王朱高炽的死讯,接着以汉王名义对外颁布王令曰“寡人重病,命右平章令朱瞻墡代理藩国事。”
在朱瞻基拼命从外地赶往汉王都的这段时间内,因为朱瞻墡代理藩国事的缘故,汉王都的时局逐渐稳定下来。
朱瞻基回到汉王都后,汉王妃张氏与朱瞻墡一起拿出了汉王朱高炽遗命“命世子瞻基继位,掌汉藩国事。”
朱瞻基对弟弟朱瞻墡代理藩国事时期的表现非常满意,因此在继位初期,非常倚重和信任朱瞻墡,并要求他继续留在王都。
汉王朱高炽薨了的消息传到京城之后,朝廷给他赐谥号“襄”,史称汉襄王。
谥法曰“辟地有德曰襄。”
朱高煦选择“襄”作为朱高炽的谥号,算是表达了对他这位大哥生前功绩的认可。
虽说朱高炽在位期间,汉王国开拓的疆域多是汉世子朱瞻基的功劳,但朱高炽毕竟是大明汉国的开国之君,正是因为有他坐镇王都治国理政,朱瞻基才能获得充足的军需后勤征讨土着。
次年,也就是乾熙七年,朝廷正式册封汉世子朱瞻基为汉王,是为大明第二任汉王。
同年十月,原先臣服汉王国的十余名土着酋长联合起来,召集了数万土着作乱,朱瞻基决定统兵亲征。
但是,若他带兵出征的话,汉王国的大小事务谁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