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凤皇帝原没有心情折腾去行宫的。
但孙思邈和尚药局的共同意见,就是让二凤皇帝远离太极宫这处低洼闷热潮湿之地,去九成宫避暑,以安龙体。
要是只有尚药局建议也罢了太医署和尚药局每年的意见都是建议皇帝要养生、少动情绪,少劳碌,二凤皇帝有时候都怀疑他们在甩锅拿出一堆做不到的要求,若是他身体不好,就好推说是他没做到大夫的嘱咐。
尤其是那条少劳,他如何能做到呢
不过短短数十日内,处置谋反,废嫡长子的太子位,贬了嫡次子出京,立了嫡幼子为储君这一番对国本的大改,哪怕是向来对自己的判断力很有信心的二凤皇帝,也不禁有些沉郁犹豫了。
这两月来,除了要承受作为父亲的锥心之痛外,他还要强撑着料理政务,确实不适颇多。屡召尚药局开药,两位御奉也有些惶恐,也曾推出尚在京中的孙神医,禀奏皇帝请孙神医进宫请脉。
二凤皇帝本不欲派人出去特意接孙思邈入宫。
免得在此新立太子的时节,让朝臣们以为他身体有什么大不好,再起心思波澜。
不想,倒是雉奴悄默声把孙神医请了来了。
只看这孩子的贴心,皇帝都觉得自己好了一半。
看看孙思邈举步入殿,步履不但扎实,甚至还有些壮年人行走的矫健之感,想想传说中孙神医的年纪二凤皇帝是真的慕了。
甚至破天荒问起孙思邈千金方中的炼丹一事,半戏言半好奇道“难道世上真有不老仙丹吗”
孙思邈并不畏惧天颜,很诚恳对皇帝道“若是陛下能舍了国事,如草民一般逍遥山野,习得静心吐纳强身之法,必能将养的比现在强许多。”说着指着自己的白发“若真有不老之药,草民也不至于许多年前就须发皆白,面生皱纹。”
二凤皇帝摇头而笑。
逍遥山野那他便不是李世民了。
或许是年纪渐大的缘故,原本他从来很少怀缅旧事,这两年却总是难免回忆少时。
据说他小时候,曾有一个拜谒高祖的书生,见了他就夸赞道是贵子,说他将来必能济世安民。
所以他才有了这个名字。
李世民。
济世安民,终生所愿。
他跟着父亲打下天下,虽是第二位皇帝,实也为开国之主。过去这些年,早先从于戎旅,征战天下,这十多年又治理国家、开疆扩土也很自傲于此,他做到了很多帝王几世都做不到的事儿。
作为皇帝,若是舍国家臣民于不顾,只图自身,活得长有什么用
因此还对孙思邈笑道“果如神医之言,弃繁碌朝政,归身安养,只图自身,朕岂不成了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早些年也曾英明神武,创下梁国基业,但后来沉湎于僧法,自己都出家为僧,还得朝臣们拿钱去赎他,哪怕社稷丘墟、国家危亡都顾不上了。
他绝不愿意做此辈。
于是二凤皇帝不再纠结,只是让孙神医请脉,然后给他开些调节症候,缓解不适的方子。
后又请孙思邈与他一起往九成宫去避暑“难得神医今年肯留在京城,京中暑热,不如同往九成宫”
孙思邈依旧婉拒了,他留在京城是为了开医馆传授弟子。
况且,他拿到的那几本新医书,越细读越觉医理无穷,正日夜沉浸其中。
如果说基本的医理是树干,那么到了孙思邈这个程度,研究各种疾病细症,就像一根根树枝一样。有许多树枝,孙思邈本觉已经到头,然而得了这几本医书后,才觉霍然开了新的思路,真是越钻研越入迷。
如今他都怕自己不小心通宵达旦,时间久了身体受不了,特意让弟子轮番夜里去敲门,提醒他到了时辰该歇着了。
这叫
“可持续发展。”孙思邈想起赠他这几本医书的姜太史丞,说的这个新鲜词。她似乎并不避讳在自己跟前,说一些有些古怪,要解释一下才能让他明白的话语。
也是,这些医书就够古怪的了。
正如她再也不问自己的真实年纪一样,孙思邈跟她有一种很独特的默契,从不问起这些是否是梦中所得。
如今小半年过去了,孙思邈还觉得有许多未想透,更未投入医治病患的
皇帝也不强求,只是赏赐了财帛,好生送了孙思邈出宫。
横竖只要知道孙思邈在京城,就颇为安心从长安城到九成宫骑马并不远。
圣驾如前年一样,浩浩荡荡到了九成宫,大半个朝廷也跟着过来了。
知道皇帝心烦,掌后宫事的韦贵妃,非常聪明的不为小事去皇帝跟前聒噪,完全就照搬上回去九成宫的旧例,一点儿没变搬了过去。
媚娘再次到了九成宫。
才到九成宫,媚娘就与姜沃一并去兽苑看同样搬过来的小猞猁了。
不,已经算是标准的成年猞猁了。
两人一见异口同声道“长大了好多”
虽则它早已销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