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13 / 24)

有用的手艺,反倒不如看着老实巴交的胡家。

不过客人们往往有他们自己的考量,不是他们这些伢人能够完全猜准心思的,只要客人不叫他们帮忙拿主意,他们就不会主动说自己的想法。

几户佃农走出去的神态各不一样,白家是最为自信的,好像他们笃定了自己能被选中一样,昂首阔步走在最前面,周家和朱家都有些忐忑,胡家人一如既往地沉默,似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梁父和梁康生把他们的样子都看在眼里,等人全都走出去后才开口讨论。

梁父斟酌了一番,说出他的想法“我觉得周家还不错,朱家要再考虑下。”

梁家是第一次招佃农,田那边什么都没有,给佃农住的房子都要新起,有一个会手艺的人家在能省下一些事,至少很多家用的东西能叫他们自己想办法做。

至于说考虑朱家是因为梁家有牲口要养,目前就已经有牛和骡子,不清楚他们到底会不会养这两种牲口。

其实梁家有这么大片的良田,最好是再找人专门养点猪或者鸡,猪粪和鸡粪都是上好的肥料,想要地里产的粮食好,就得让地肥肥的,不然多种两年地贫瘠了,种不出好粮食。

之前整理这片荒田的时候,曲二牛还专程让梁父去找人买粪肥,这东西挺抢手,也就是他们整理田地的时候不是追肥的时节,不然还没那么容易买到。

“嗯,我也是这样想的。”梁康生点点头,“至于说白家和胡家,爹你怎么想的”

方才梁康生有留意他爹的神态,感觉他爹似乎对白家更满意,他对此有不同的想法,不过可以先听他爹说了再说。

梁父原本想听听儿子的想法,结果这小子把话踢给了他,他干脆直接说“白家识字,瞧着不像是会无理取闹的,我看他们手和脚都挺大的,应该是干活的一把好手,我觉得白家还不错。”

梁父隐藏了一点没有说,那就是如果白家人不识字,那他会更倾向于选择胡家的人,毕竟他们招佃农是要去家里干活的,相对而言胡家人看着更符合梁父之前的设想。

“确实白家人看着不像是那种心思多的,但是他们难免因为自己识字多了点儿傲气。”梁康生猜到了他爹会倾向于选择白家,他也想好了应该怎么说自己的意思,“如果把白家和周家、朱家放在一起,他们互相之间恐怕不好相处。”

别说佃农了,普通的乡下人如果识字,虽然不至于像读书人那么备受吹捧,也会因此在周围的人中显得鹤立鸡群一些,明显看得出来白家人对他们识字很是自傲,让他们长期同周家和朱家人相处,就算没有矛盾也很难融洽。

梁康生考虑的是他们家招回去三户佃农能够安安心心干活,不是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村子的,相互之间本就不熟悉,自然是尽量让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摩擦越少越好。

还有一点梁康生没说,识字在他看来又不算什么大能耐,乡下人不识字,一是因为读书费钱,家家户户都孩子多钱少,很难决定或者说没法承担送某个孩子出去读书,二是因为乡下的私塾少,想读也找不到地方读。

再说,胡家老头说他会种水稻不像是骗人的,梁家这些地以后可能有近半都会用来种糯米,如果是不太会种水稻、糯米的佃农,打理起来还会有麻烦。

梁父听着梁康生的话渐渐回过味来了,识字没有白家户主说的那么特殊,在梁家干活的,即便是粗使下人也知道怎么写他们自己的名字,更不用说跟在梁父身旁的大管家梁茂,以及跟着梁康生学完了三百千的梁多稻和梁多谷。

不仅成功把梁父说服了,曲薏和庄氏也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一家四口一致认为就选周家、朱家和胡家。

即便朱家种地稍微差了那么一点点,也能让他去种那些好养活的庄稼,顺便养养猪。

商量好了之后就由梁父把结果告诉伢人,这可让伢人惊了,这一家人居然不选择白家,当然他出于素养最终什么都不会问,帮着把契书签妥,又去官府盖了印章,一两半银子的伢人费就到手。

有了官府盖的印章,就是在官府处备了案,不仅梁家不用担心佃农偷了粮食中途跑路,叫他们找不着人,佃农也不用担心他们给梁家干了活、收了粮之后,梁家翻脸不认人,对双方都好。

得知自家被梁家选中了的这几户人家都有些难以置信,一直到他们跟着梁家的马车来到了梁家才觉得事情真正发生了,好事落到了他们头上。

毕竟四户中有一户是识字的,他们都觉得自己很有可能是会落选的那个,方才他们还互相聊了几句,担心如果被选中了会不如白家讨主家欢心。

站在梁家门外,看着那些种满了粮食的田地,三户人家才有真实感。

到了家,下马车收拾整顿,把外面的那几户人晾了一会儿,梁父才走出来“如今这些田地里粮食已经种下,只需等到下月和以后收粮即可,提前养着的小牛犊和小骡子已经长得半大,接下来将会分给你们三户人家分别养着,这个月另有一件重要的事情等着你们做。”

梁父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