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0章 赛级突破!把希望的火种继续保留住(4 / 8)

更关键的是,此时如果遇到布雷克这样的对手,天生擅长高速维持,对方的步幅和步频衰减速度比你慢,哪怕初始差距小,也会被快速拉开。

所以张培猛的此刻核心诉求就是——

在肌肉开始疲劳时,依然能保持每一步的推进力和动作稳定性,尽量延缓速度下降。

那这时候。

这时候,“深度调动臀部肌群”就成了“抗衰减、保速度”的关键。

为什么呢?

第一第一,臀部肌群是“高效动力源”,能替代疲劳的“辅助肌”,维持推进力不下降。

人在低速或刚开始加速时,可能会依赖小腿肌肉,比如腓肠肌或股四头肌大腿前侧发力“代偿”推进。

比如用小腿“踮脚蹬地”,或用大腿前侧“提腿”。

但这些肌肉的“力臂短、耐力差”:小腿肌肉发力时,推进力分散且效率低;股四头肌持续收缩容易快速疲劳。

尤其高速下。

当进入极速维持阶段,这些辅助肌很快会疲劳,如果不调动更“核心”的动力肌,步幅会立刻缩短。

因为蹬地推进力不够。

而臀部肌群是“大肌群”,肌纤维粗、耐力相对更强,且它直接连接骨盆和股骨,发力时“力臂长”。

每一次收缩能直接带动髋部大幅度后伸,让“蹬地推进”的效率更高。

同样的肌肉收缩量,臀大肌能带来更大的步幅。

对张培猛来说,此时深度调动臀大肌,相当于从“用小马达驱动”切换到“用大引擎驱动”。

即便小腿、股四头肌开始累了,臀大肌的持续收缩仍能保证每一步的蹬地力度,避免步幅快速缩小,从而维持住当前的速度基数。

第二,臀部肌群能稳定髋部,避免“动作变形”导致的步频紊乱和能量浪费。

接力高速奔跑时,身体的“稳定性”比低速时更重要。

一旦髋部不稳定,比如支撑腿落地时髋部向内侧塌陷,会导致两个问题:

重心晃动变大:身体需要花更多力量“稳住平衡”,而不是向前推进,能量被白白消耗。

摆动腿摆送受阻:髋部塌陷会让摆动腿的摆幅变小、摆速变慢,步频自然下降。

比如原本每秒5步,变成每秒4.8步,速度立刻掉下来。

而臀中肌的深度调动,能像“两侧的固定支架”一样,在支撑腿落地时牢牢“拽住”髋部,防止它向内侧塌陷,让身体重心始终保持在两腿之间的稳定轨迹上。

同时,臀中肌配合髋部转动时的收缩节奏,能让摆动腿更“顺畅”地向前摆。

没有多余的晃动。

保证步频不因为身体失衡而下降。

尤其是现在对张培猛来说,这一点尤其关键。

因为布雷克的天赋在于“高速下动作稳定性极强”,步频步幅几乎不衰减。

如果张培猛因为髋部不稳定导致动作变形,步频步幅双下降,差距会瞬间拉大。

而臀中肌的深度调动,本质是通过“稳定动作形态”减少能量浪费,让每一步的发力都精准用在“向前跑”上,从而尽量缩小和布雷克的速度差。

简单说,接力次极速/极速阶段的核心是“保效率、抗衰减”,而臀部肌群恰好是“效率最高的动力源”和“最关键的动作稳定器”。

张培猛此时被动领悟到深度调动臀部肌肉,本质是身体在“本能地选择最优发力模式”。

也就是用更强大、更高效的核心肌群替代疲劳的辅助肌,既保证推进力不下降,又避免动作变形浪费能量。这样才能在布雷克这种“高速怪物”的冲击下,尽量维持速度不被甩开太多。

这也正是短跑技术中“核心发力优先”的底层逻辑。

越到高速阶段,越要靠髋部,主导发力,才能跑得更稳、更远、更持久。

可能张培猛自己都没有察觉,自己在无形之中找到了一个新的极速延续法门。

而这是以前没有过的,也没有条件感受到。

他以前的极速维持一直成问题。

当然你可以说他在亚洲还是挺简单,这个问题来了,你现在是和亚洲人的比吗?

你现在是和普通的世界强队在比吗?

你是和历史最强的队伍在比啊。

在这种情况下,你除了精益求精,不断的榨干自己,逼出自己的极限。

想要就这样得过且过,轻轻松松就战胜人家,甚至是缩小差距……

都轻松不了。

张培猛今年不愧是极致巅峰年。

整个人被逼到这个份上,竟然又有了领悟。

这就是技术的领悟力。

这东西其实就是天赋。

有些人你即便是手把手教他一些技术,他都很难领悟,有些人在行进中自然而然就能够感悟到一些东西。

张培猛毫无疑问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