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砰砰砰。
布雷克依然是在领先,这一点倒是没变。
但是张培猛要做的,就是让他不要再拉开更多的差距。
减少差距即可。
一定要让后面两棒还有追的机会。
当布雷克和他都极速开始展开。
这个时候问题来,它的极速不如布雷克,布雷克的维持时间还要更长,那他还要想别的办法才行。
不然在这里他和布雷克的差距太大。
光是一个改变还不够。
臀部肌肉。
臀部肌肉。
臀部肌肉。
到底还有什么呢?
你还有什么能帮到我吗?
当然还有臀大肌的奥秘,即便是苏神都还有很多需要去精进和研究,何况是张培猛了。
现在就看他能领悟多少,能瞬间激发多少。
比赛型选手,这个就是分高下的地方。
臀大肌有些不够用了,那臀中肌呢?臀小肌呢?
张培猛已经渐渐感觉到自己的速度又要难以维持,那这个时候还能怎么办?
干脆一起来!!!
至于怎么一起来?
其实他也没有系统的训练过,甚至这即便是系统训练,也不是你一下子就能掌握的,但人这个动物在极限之中就能够发挥出平常不能发挥的效果,这才叫做——赛级突破。
事实上,张培猛在这里做对了。
当然这个理念并不难理解,问题是你要怎么做才行。
就像是这个概念,你告诉了一些人,但是一些人其实就是用不出来,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不是你的武林秘籍,背几个口诀就行。
事实上就算在里面除了主角,又有几个看了武林秘籍马上就能用的呢。大部分还不是即便拥有宝藏也无法开启吗。
那么还有一个关键逻辑藏在——
“肌肉发力的协同性”里。
没错,就是肌肉发力的协同性。
因为臀部肌群能串联起全身发力链条,让下肢从“孤立发力”变成“整体推进”。
那么,这在次极速阶段,就能把每一分力量都拧成向前的劲。
如果说之前,张培猛很多时候会把“蹬地”拆成“小腿蹬”“大腿抬”这些孤立动作。
有时候动作的环节太多。
就容易出现,顾此失彼。
比如说小腿发力时大腿没跟上。
大腿前摆时臀部又没配合。
就像齿轮没咬合上,力量传一半漏一半。
很难发挥出绝对的能量。
而臀部肌群是连接骨盆和下肢的“中间枢纽”。
臀大肌收缩带动髋部后伸时,会顺势“拽着”大腿后侧的腘绳肌一起发力,腘绳肌再拉动小腿折迭。
同时臀中肌稳定髋部时,又能让大腿前侧的股四头肌更专注于“向前送腿”,不用分心稳住身体。
也就所谓的……“臀肌牵头、上下联动”!
这是一种发力模式。
不仅仅只是一种技术了,这甚至牵扯到整个发力模式的微妙变化。
这种“臀肌牵头、上下联动”的发力模式,能让下肢肌肉从“各干各的”变成“同步使劲”。
比如张培猛调动臀肌时,每一步蹬地的“发力时间”能缩短0.02秒。
之前跑法里,从脚落地到蹬地发力可能要0.1秒,现在臀肌带着其他肌肉一起动,0.08秒就完成发力,步频自然能稳住。
而且发力更连贯,就不会出现“这步蹬猛了、下步没力了”的波动。
速度曲线能保持平缓。
那样,自然就能够维持的时间更长,脱力点更少。
另外,臀部肌群的“抗疲劳特性”也比表层肌肉更适合次极速阶段。
小腿肌、股四头肌这些肌肉离地面近,每一步落地的冲击力都会直接传导过来,跑20米就可能开始“发僵”。
而臀部肌群藏在骨盆深处,被脂肪和深层筋膜包裹,缓冲冲击力的能力更强,而且它的肌纤维里“慢肌纤维占比”比小腿肌高。
慢肌纤维抗疲劳,能在高速下持续收缩30-40米不明显掉力。
张培猛跑第二棒时,从接棒到交棒之后,都要冲近80米。
这比百米单项可能还要冲刺距离更长。如果靠大腿和小腿肌撑全程,冲60米就可能“腿软”。
但臀肌能扛得更久,哪怕到80米,髋部后伸角度还能保持168度,步长仍有1.35米,至少不会突然“掉速崩掉”。
事实上布雷克能保持全程高速,也离不开他臀肌的强耐力。
张培猛想不被甩开,就得靠臀肌“撑住后半程”。
或者说更多从这里开始发力。把整个的发力模式都进行改变,好在他就在比赛中找到了这种感觉。
臀肌牵头,上下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