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猛的右手已稳定在“165度后伸”的位置——
这个角度比传统下压式小5度。
手臂更贴近身体。
减少了被风干扰的可能。
也让棒体的“滑行路径”更短。
你要知道,虽然接力比赛里面不标风速但这可不代表没有风速。
因此该做的抗风干扰还是得做。
在极致的速度下,连风速的干扰都得考虑进去,毕竟你交接的速度这么快,一点点都不对,都会引起不良连锁反应。
“交接一定要做好!”
杨剑紧张盯着。
虽然知道这个队伍已经身经百战。
经历过各种场面的考验。
但是每次到了这种阶段还是会紧张。
没办法,谁叫这是咱们自己的国家队呢。
只要是正儿八经的国人。
没有人看这部内心躁动。
不会跟着调动心神。
当劳逸的右脚落地、左腿前摆的瞬间,两人的距离缩至1.2米。
这是下压式交接的“黄金递棒点”。
传统下压式在这里常出问题:
棒体角度偏了、接棒手没迎上、递棒后松手慢了等等。
而苏神的改良技术,让这0.15秒的瞬间成了“技术细节的集中兑现”。
棒体角度的“动态微调”!
劳逸递棒时的棒体角度不是固定的45度,而是随两人相对位置微调:
当张培猛的右手比预期位置偏左1厘米时,他的右手腕轻轻向右旋2度,棒体前端随之右移1厘米。
当张培猛的手型比平时更凹时,他又将手腕向下压1度,让棒体前端再低1厘米。
这些微调靠的是“指尖触感反馈”:
三指握棒让他能更敏锐地感知棒体的受力变化,像“握着一根有弹性的杆”一样实时调整。
同时高速摄像机捕捉到一个关键画面:
递棒瞬间棒体与地面的夹角是43度,比预备时小了2度。
这正是因为张培猛的手稍微低了一点,劳逸靠手腕动作“追着接棒手调整”的结果。
这种“动态匹配”比传统“固定角度递棒”减少了30%的“卡棒”风险。
第二就是接棒手的“主动扣握发力”!
因为张培猛不是等棒体完全落进掌心再握,而是“棒体接触掌心瞬间就发力”。
那么当棒体前端触碰到他的食指时,拇指与食指立刻向内扣紧,施加0.6牛的握力。
这个力度比传统接棒大0.1牛,刚好能瞬间固定棒体,又不会夹得太紧导致劳逸松手困难。
同时他的右手腕向下压3度,像“盖盖子”一样将棒体牢牢“按”在掌心。
接触面积从85%增至90%。
苏神设计的这个这个“主动扣握”是改良的核心。
因为传统接棒是“先接触再发力”,中间有0.02秒的延迟,而张培猛将这个延迟压缩到了0.01秒。
训练时候的传感器设备反馈——当他的食指肌电信号显示,接触瞬间肌肉激活度从50%跳至70%。
反应速度比2012年快了近……三分之一。
最开始张培猛看到这一个调整方案,还有些懵逼,心想这需要细节到施加牛的握力这么精准吗?
事实证明很需要。
而且这也是现代的运动体系,为什么可以大幅度超越上个世纪的原因就是依靠各种设备进行最精确方案的调整。
甚至可以细节到牛的零点几。
这要是放在上个世纪,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因为你没有一个确定的方案,你也不知道每一次具体要到什么地方,只能看天吃饭。
可现在你可以很确定的按照这一个设定来,多了少了都会由运动传感器来进行反馈。
那这个时候你只需要根据运动传感器的反馈进行调整即可。
目标清晰了,自然效果事半功倍。
害怕的就是连目标在哪里都不知道。
那就真的是大海捞针。
拔剑四顾心茫然了。
但这还只是拿到棒,还有第三步。
是很多人都会忽略的一步。
很多人都以为拿到接力棒,那这一棒就结束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啊,拿到捷利棒以后还有第三个环节,就像是太空交接里面的一个就是——脱轨。
因为你拿到接力棒的瞬间,其实后者还需要松手才行啊,不然的话还是会造成一定的速度拖累,甚至直接让前面出现强力的刹车反应。
那这个地方苏神的设计就是——
递棒后的“松手与回收协同”!
你可以看到,劳逸松手的时机很讲究。
不是看到张培猛握棒就松。
以往这种“目压”的方式,看起来很牛逼,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