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8章 交接正常后的牙买加队有多强,答案是……(2 / 7)

,接棒时需要接棒手“主动向下扣”,而改良后棒体本身就带斜度,能直接“滑入”接棒手的掌心。

甚至队医后来检查他的右手时发现,食指指尖有块老茧——

这是反复练习“三指握棒”磨出来的。

也是技术改良的“物理印记”。

这足以证明劳逸在这里有多么的苦练不辍。

张培猛起身预跑区,没有像牙买加队的布雷克那样“指尖颤动感知节奏”,而是双手扶膝做了两次“半蹲预启动”。

这是他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种肌肉激活方式。

也能够更加的激活他这一块的本体感受器。

传统下压式交接中,接棒人的“启动早0.05秒就可能撞棒”,而张培猛需要在1秒内完成“时机判断+手型固定+步频匹配”的准备。

他的每个动作都对应着劳逸的节奏。

像“齿轮咬合”精准才行。

毕竟现在的队伍是历史上最强的接力队。

起码是纯跑动硬实力最强的。

其次,现在也不是面对洲际比赛,甚至是普通的夺牌。

现在要做的是守护世界纪录。

那自然要做到这种程度。

也值得做到这种程度。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

张培猛这里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双启动的暗号。

一是“视觉信号”——盯着交接区10米线的前端,当劳逸的左脚尖踩过线的瞬间,启动的“预备指令”就已发出。

二是“触觉信号”——他的右手食指贴在裤子侧缝上,当听到劳逸的脚步声从“单声”变成“连续声”时,意味着两人距离缩至5米!

这个时候只需要左腿股四头肌突然收缩。

完成启动第一步。

就能比较流畅的控制节奏,配合劳逸的交接。

这种“视觉为主、听觉为辅”的判断方式,比单纯靠听觉更适合张培猛。

去年冬训训练时,教练组曾做过测试:

张培猛靠视觉启动的时机误差仅0.2秒,靠听觉则有0.5秒,于是最终定下了“看线+听声”的双保险策略。

他启动时的预跑步长严格控制在0.65米,比自己正常起跑步长缩短。

小步幅能让他在一秒内调整位置。

避免因劳逸节奏微调导致“接棒距离偏差”。

砰砰砰砰砰。

随着劳逸靠近。

这时候交接的接,也要做好准备。

你要知道交接本来就是两个动作,而不是一个动作。

是需要两个人完成的。

劳逸即便是把交这个动作做得再好。

如果接这个动作做的不好。

那也不行。

因此这里张培猛采取——接棒手型的“主动迎棒设计”。

传统下压式接棒手是“掌心朝下、手指伸直”,几乎是“被动等棒落进来”,而苏神对于张培猛的手型做了关键改良。

让他的右手腕向上翻起5度,让掌心形成一个“微凹的弧度”。

就像托着一个无形的“凹槽”,棒体落入时能被“卡住”而非单纯“压住”。

同时他的手指不是完全伸直,而是微微弯曲3度,拇指与食指形成一个“60度的夹角”,刚好能卡住棒体的中段。

这个手型是针对2012年之前改良——

当时张培猛总因“接棒时棒体滑动”浪费时间,苏神兰迪用3d建模分析发现:

采取下压传统手型张培猛与棒体的接触面积仅60%。

而“微凹手型”能增至85%。

后来他们用橡胶棒反复练习。

闭着眼让队友递棒,只靠手指触感调整手型,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现在张培猛即使不看,也能靠掌心的触感判断棒体是否“落对位置”。

这是微小的优化,但用在极致的比赛对抗里面却相当的有用。

都到了这个地步,那就是分秒必争,说错了,应该是0.01秒都得争。

步频方面,为了匹配后面的劳逸。

张培猛缩小了自己的步频。

因为他的步频本身就比劳逸要大。

这样可以更好的对接。

他的办法是“缩短支撑时间”。

启动第一步支撑时间0.12秒。

第二步减至0.11秒。

第三步0.1秒……

通过“每步快一点点”的方式延缓步频快速提升。

造成和后面第一棒交接的不流畅。

同时他的身体微微前倾4度,比正常启动时的前倾幅度大2度。

这种“主动前倾”能让张培猛右手更自然地向后伸展,避免手臂因“刻意后伸”导致的肌肉紧张。

砰砰砰砰砰。

当两人距离缩至1.5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