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是浪费时间。
而且这样很容易看运动员当时的精神状态,一个失误就完了。
现在调整则是,不采取这种方式。
而是等指尖感受到“反作用力稳定了”再松。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
当张培猛的手指扣紧棒体时,棒体会给劳逸的指尖一个0.3牛的反作用力,这个力稳定持续0.02秒后,他才彻底松开手指。
松手后他的右臂没有向外摆,而是直接向内折迭,肘部贴近身体中线。
这个“回收路径”比传统向外摆再收回缩短了10厘米。
可以减少了0.01秒的多余动作时间!
说过了,在后面每一个0.01甚至0.001秒的冗余减少。
结合在一起,也许都会对于最终的比赛发生变化。
因为你造成的缩小可不仅仅只是这0.001。
还有可能就是。
而张培猛接棒后做了个“反向动作”。
也就是握棒的右手不是立刻收回胸前,而是先向后“送半厘米”。
这个动作能避免棒体因“突然停止”导致的晃动,再顺势向内回收,回收时肘部贴着腰侧滑动,让棒体自然过渡到“前摆握棒”的姿态。
从握棒到完成回收仅用0.08秒!
比传统下压式要快了0.03秒!
把交接后的递棒后的“松手与回收协同”做好,就可以避免传统下压式交接后常因“握棒不适应”导致步频乱,而苏神告诉张培猛的调整技术,让这个“过渡期”反而成了“速度提升的起点”。
只见张培猛步长呈现“阶梯式放大”。
张培猛接棒后的步长调整很有章法:
第一步步长1.1米,比启动时增加0.15米,靠膝关节弯曲角度从135度增至140度实现。
第二步步长1.2米,借助髋关节前摆幅度增大3度。
第三步步长1.5米,接近他正常的途中跑步长。
第四步步长1.6米,完全进入加速节奏。
……
这阶梯式放大,避免了“突然大步导致的肌肉拉伤”。
因为2011年冬训时他曾因急于放大步长崴过脚,后来苏神和兰迪教练组用“标记线训练法”,在跑道上贴不同距离的标记,让他按标记逐步放大步长,最终练出了这套“安全加速”的步长节奏。
因此所有的东西都是在改变中前进。
包括握棒适应的“手指微调”。
也就是接棒后张培猛的握棒方式需要从“接棒时的三指扣握”转为“途中跑的全掌握握”。这个调整藏在跑步的间隙里——
第一步落地时,他的无名指悄悄勾住棒体下方。
第二步落地时,小指顺势贴在棒体侧面。
第三步落地时,五指已完全握住棒体,拇指压在上方。
整个过程没影响摆臂节奏,甚至没人察觉到他在调整。
接棒时张培猛的右臂因后伸摆幅较小,左臂摆幅正常,这种不对称可能导致身体侧向晃动,毕竟他是第二棒,这一棒是大直道。
这种摆臂模式就很不合适。
兰迪给他的调整办法是“左臂主动收窄摆幅”。
接棒后第一步左臂摆至胸前时,幅度比平时小5厘米,与右臂摆幅差从15厘米减至10厘米。
第二步左臂摆幅恢复正常,同时右臂摆幅增大5厘米,摆幅差缩至5厘米。
第三步双臂完全对称摆臂,右臂摆至前上方时肘部与肩同高,左臂摆至后方时肘部与腰同高。
……
就是这样抠细节才能够精益求精。
因此张培猛和劳逸的交接。
可以说是非常的流畅。
即便是小日子那边的曰式上挑,也不会比他们这一个要强多少。
而且这个的好处是稳定性更高。
不会像小日子那样在赌概率。
按理来说这一波应该要拉开不少的差距,起码要把刚刚第一棒落后的一米多差距瞬间吃掉。
或者说,这一波调整,一路反超都不是不可能。
事实上呢。
张培猛这里的交接的确是,一口气吃掉了一大截,把劳逸第一棒的差距几乎都缩小。
但是。
没有超过去。
也就是说。
张培猛在这里,的确是依靠交接。
吃掉了一米多的差距,但是……
远远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
尤其是做了这种调整后才拿到这样的效果,很不可思议。
也难怪袁郭强和余位力会这个表情。
因为他们原本想象的效果,是这里瞬间秒过去。
但这种效果。
并没有出现。
外界看起来,似乎种花家接力队,依旧是神勇无比,瞬间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