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7章 以往的最强优势……没效果了吗?(5 / 8)

关节稳定性惊人。

即使身体倾斜65度,髋关节的水平位移也不超过2厘米,这源于臀中肌的持续收缩。

臀中肌像“侧方钢索”一样固定髋关节,避免身体向外侧滑动。

步长和步频没有因弧顶位置出现任何变化……

这意味着他的肌肉发力完全适应了离心力的影响。

股四头肌在蹬地时不仅要提供向前的力量,还要额外提供抵抗离心力的侧向力量,却没有出现任何力量分配失衡。

即便是向心力消失。

他的目光始终平视前方2米处的跑道。

没有因向心力抽离而低头或偏移视线。

视觉的稳定能辅助身体姿态的稳定。

这是顶级选手的细节习惯。

也是他从苏神这里学过来的东西。

视觉动态辅助。

人家论文写的清清楚楚。

所以。

还是要多读书多看报多学知识多上道。

他没有主动增加肌肉发力来抵抗向心力抽离,而是充分利用跑道的倾斜度,身体倾斜角度随跑道倾斜度自然增加至50度。

比之前增加3度。

让身体重心的垂线刚好落在支撑脚的正上方,通过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抵消向心力消失。

此时他的脚掌落地更“轻”:前掌落地时的缓冲时间延长0.01秒,通过增加缓冲来吸收离心力带来的冲击,同时脚踝的内翻角度增加2度,让脚掌更贴合倾斜的跑道表面,避免打滑。

你就说几乎没什么问题。

你让劳逸怎么去接近他?

今年的卡特,真是越跑越好,出乎意料的强。

只有看交接等下能不能缩小了。

毕竟这也是以前面对牙买加队的时候,经常做的办法。

过了弧顶后,进入下弯道阶段。

向心力逐渐减小,跑道倾斜度缓慢降低,这时候所有选手都需逐步调整身体姿态,为即将进入直道交接区做准备。

这是弯道向直道的过渡阶段,技术的“衔接性”直接影响交接棒的节奏。

劳逸的下弯道动作是“渐进式回正身体”。

也就是过了弧顶之后,他每跑出3米,就将身体倾斜角度减小2度,从弧顶处的58度逐步回正至50度。

左肩缓慢抬高,避免因突然回正导致的重心前移。

同时,他的步长开始小幅增加。

通过步长的增加为进入直道做准备——

直道步长本就大于弯道,提前调整能减少进入直道后的技术适应时间。

蹬地方向也随之变化。

右脚蹬地的向内偏角从10度减至5度,逐步向直道的正向蹬地方向过渡,同时左腿的摆动幅度增大,膝盖前顶的力度增加,带动身体向前的趋势更明显。

核心肌群的发力从“单侧收紧”转向“双侧均衡”。

左右腹斜肌的收缩力度逐渐接近,为身体回正提供平衡的力量。

此时他的目光开始转向前方的交接区,视线从平视跑道变为略抬高5度。

提前锁定第二棒队友的位置——这是交接棒前的关键准备动作。

劳逸这些方面都做得十分的麻利。

几乎在他身上也看不到什么问题。

所以你其实是可以看见的,除掉前面的卡特。

其实他也在不断拉开和其余国家第一棒的差距。

这说明其实他跑得很好。

即便是美国队的第一棒。

现在也在被拉开。

只是。

卡特状态实在是太好。

和劳逸的选择不同。

卡特的下弯道选择则是——“速度不减的自然过渡”。

所谓速度不减的自然过渡。

就是说:

再过了弧顶向心力开始减少后,他的身体倾斜角度从65度缓慢回正至60度,调整过程不影响步频和步长。

这意味着他的肌肉在回正身体的同时,仍能维持巅峰发力强度。

蹬地方向的过渡极快。

仅用两步就将向内偏角从10度减至0度,完全恢复直道的正向蹬地,这种快速调整能力源于他对发力方向的精准控制。

股四头肌与腓肠肌的发力比例能瞬间切换,从“向前+向内”转为纯向前发力。

髋关节的姿态也随之调整。

从弯道时的轻微内倾转为直道时的中立位,臀中肌的发力强度逐渐降低,臀大肌的发力强度则保持稳定,确保步长不缩短。

此时他已能清晰看到第二棒队友布雷克的手臂,开始有意识地将右手向后伸展,准备进入交接棒的“预摆”阶段。

即使在过渡阶段,他的动作也始终领先对手。

同时下弯道时,卡特大腿前摆的角度比弯道途中跑时增加5度,通过增大摆动幅度自然增加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