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0章 不会吧?刚组的队伍初体验就要冲牌???(5 / 10)

么大的肌肉却运动能力不足,那主要是因为她们的专项没在这个上面,但是如果你和她们比卧推比硬拉,比深蹲比各种各样的固定器械。

你肯定会输,不管你是什么运动员。

因为这本质上就是一个专项转化率的问题。

即便是举重选手因为不练卧推,她们的卧推转化率也很差。

就像短跑运动所需要的专项转化率和长跑运动员所需要的专项转化率不同。

攀岩运动员和格斗运动员的要求不同。

哪怕是天天打工的农民工,同样是因为她们的肌肉应对她们所需要的工作。

但是很可惜这一点即便是到了2050年恐怕都有一大批人蒙在鼓里,因为人类这个动物本质上就是不喜欢深究的动物。

稍微看一点皮毛就会被调动,自己的立场和情绪才是主流。

不然乌合之众这本书也不会这么流行了。

因此运动固然是需要肌肉,但是如果你的肌肉转化率不高,那很有可能还不如那些肌肉小很多,但是转化率更高的运动员成绩好。

了解了这一点,你就知道为什么袁奇奇就连启动都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变和固定的一些节奏,甚至是角度。

这可都是上一世的,她在这个年纪不可能接触到的东西。

也难怪她未来已经30多了,看到十几岁的小将小小陈,会感叹自己真是年纪大了会感叹青春真好,同时也会感叹自己没有赶上好时候。

毕竟可以说在2018年之前,国内几乎不存在什么科学训练的说法。

都是满瓶不响,半瓶叮当。

当切入弯道的时候,袁奇奇的身体开始进行精密的姿态调整。

她的左肩比右肩低约3厘米,躯干向左倾斜7度,这个倾斜角度随着速度提升逐渐增加到11度。

此时,她的左臂摆幅控制在30厘米左右,右臂则达到55厘米,这种不对称摆臂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身体为平衡离心力自然形成的协调动作——

左臂小幅摆动可减少身体向内侧的偏移。

右臂大幅摆动则能带动躯干维持向前的惯性。

对比与俄国选手奥尔加·贝尔金娜刻意压低左肩的动作相比。

袁奇奇的姿态调整更具流动性。

如果现在有肌电监测显示她的斜方肌和背阔肌的收缩强度,那绝对可以发现,在这个时候,袁奇奇比贝尔金娜低12%。

这意味着她在保持平衡时消耗的能量更少。

在弯道技术的核心环节——步频与步长的配比上,袁奇奇展现了超越同龄选手的成熟。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秘诀在于她的“弯道步点精准度”:每一步的落地点都在跑道左侧距分道线30厘米的虚拟线上,这个位置是经过计算的最优路线——

比靠近内侧分道线节省0.5米距离。

比靠近外侧分道线减少15%的离心力影响。

依靠这些,她冲进去弯道的时候。

就已经拿到了不错的位置。

但是这还不够。

袁奇奇还想要做更多。

她们这一代人都是看着陈娟成长起来的。

所以结果她们每一个人都在心中有一个想法。

那就是和韦勇丽一样。

自己将来要是能帮上陈娟就好了。

现在自己有这个机会了。

而且也有这个能力。

那。

当然不想错过。

肌肉调动方面,袁奇奇的腘绳肌使用效率成为关键。

在蹬地阶段,她的腘绳肌与股四头肌的发力比例为1:1.8,而其她选手平均为1:2.3。

这意味着她的小腿回收速度更快,当股四头肌完成蹬地动作时,腘绳肌能在0.02秒内迅速收缩,将小腿向前牵拉,使脚落地时间比对手提前0.015秒。

这种“股四头肌主导蹬地、腘绳肌主导回收”的协同模式,让她的步频在保持高速的同时,甚至肌肉恢复时间比拉塞尔多出0.008秒。

这在40米的短距离奔跑中,足以多完成半步有效蹬地。

依靠这一些改变,在弯道的时候。

袁奇奇甚至已经压制了俄罗斯,德国,甚至是小鹰国。

小鹰国都压住了,更不要说巴西或者法国。

甚至她发现自己即便是依靠纯跑动。

都能够压制这一些国家的第一棒。

起码不会落于下风。

这一点很重要。

给了袁奇奇更多信心。

让她冲击起来更有劲。

“袁奇奇启动不错,没有落于下风。”

“弯道也不错,甚至……有些压住了其余人?”

“除了牙买加和美国队,她好像连小鹰国第一棒都压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