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报纸论战!(2 / 3)

开宗立派,他也不会贪墨苏泽等人的功劳。

苏泽连忙说道:

“师相您说的哪里的话?孔圣门人撰《论语》,难道敢说论语是他们写的?”

“如今要一改士林风气,非是您这样的重臣方能为也!”

高拱今天被苏泽一顿马屁实在是灌得太饱,最后只能说道:

“去去去,连圣人都敢胡乱借比,快滚去报社将报纸弄出来。”

“唯!”

——

十二月十日,国子监。

沈鲤拿到了最新的报纸,这一期又多了一章?

沈鲤为人方正,对于戏剧没有太大的兴趣,平日里《乐府新报》他一般也就是读一读头版的邸报要闻。

新出的山川地理版块沈鲤也很喜欢,上一期是登莱巡抚涂泽民主笔,介绍的是登莱附近的地理。

沈鲤第一次知道,原来登莱和辽东正好构成了一个海峡入口,将一大片海包在了里面,也就是渤海。

文章还介绍了登莱的物产,因为靠近大海,多以海产为食,特别是当地的一种海产品,宛如肠子一样,被称之为海肠,食之十分的鲜美。

沈鲤是河南人,至今没见过海,读完了这篇文章后,只觉得身临其境。

果然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不过今天沈鲤没有看其他版块,而是直接翻到了增刊。

果然。

上一次署名大洲的文章,出自内阁阁臣赵贞吉之后,赵贞吉在报纸上如此大肆宣扬心学,内阁其他人不可能坐视不理。

署名求实?

这是哪位阁老?

沈鲤一字一句的读完了这篇文章,读完之后他赞叹道:

“此文可开宗立派了!”

沈鲤激动的站起来,他也不喜欢如今的心学虚谈风气,而国子监尤为严重。

有些荫监生和例监生,本身就是纨绔子弟,他们到了国子监也不是为了读书的,常常聚集起来讨论所谓的“致良知”。

这些家伙连基本的儒家经义都不太了解,动辄就喜欢谈“人欲”之类东西,用“致良知”作为自己放纵的借口。

沈鲤这个国子监司业也想要整顿,但是奈何当今士林的风气就是这样。

而这篇文章,在批评了心学浮夸务虚的同时,也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求实求实,妙哉妙哉!

沈鲤又小心的读了两遍,再拿出纸笔将文章摘抄下来,准备日后重温。

放下笔,他又开始思考起来。

求实到底是谁?

高阁老?张阁老?

能和赵贞吉打擂台的,反正必定是内阁中的一位。

沈鲤又拿出文章,仔细揣摩了一下,确定这个“求实”应该是高拱。

每个人的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阁老的文章流传都是很广的,学问到了沈鲤这个程度,自然就能从文章猜出作者来。

沈鲤想了想,将自己的几个弟子召集到了明伦堂。

张纯是当时苏泽来国子监的时候,和苏泽对话的贡监生。

张纯原本家贫,都要沈鲤接济吃饭,但是自从担任了《乐府新报》的采风使后,手头上逐渐宽裕起来。

张纯读书勤奋刻苦,最得沈鲤的喜爱。

沈鲤又看向另外一个年轻人。

朱俊棠,代藩宗室,随着父亲进京告状,父亲被害后,朱俊棠被安置在国子监,参加明年的顺天府乡试。

虽然是宗室子弟,但是朱俊棠的学问也还不错,进入国子监后也十分的刻苦。

在沈鲤看来,这两人是自己这些弟子中,最有可能考中举人的。

至于其他人,能不能考上就要看运气了。

没办法,虽然说起来只是乡试,但是整个科举中,乡试一关反而是最残酷的,也是竞争最激烈的。

比如沈鲤参加的那次河南省乡试,足足有两千三百人参加,但是河南的录取名额是多少呢?全省九十人而已。

而举人考进士的录取率是多少呢?

上一次殿试,也就是苏泽这一科,进士一共三百六十四人。

而全国参加会试的举人一共多少人呢,总数也不超过三千人。

这么一比,河南乡试的录取率是3.9%,而进士的录取率是13.4%。

而这个数字,还是在县试分流后的,要先考上秀才才能考举人。

就算是顺天府乡试,难度也是相当大的,沈鲤教导了学生这么久,对于他们的能力还是很清楚的。

沈鲤对张纯说道:

“最新一期的《乐府新报》不要卖了,你们自己留着。”

作为采风使,张纯这些监生的报酬就是多领几份报纸。

如今《乐府新报》在京师十分畅销,张纯他们只要转卖就能赚到一个月的生活费。

张纯连忙问道:

“恩师是让我们研习这期的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