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任务完成,紫色道具(2 / 3)

“先帝朝的时候,灵济宫大会乃是儒生盛事,至今翰林院中依然有不少老翰林,说起这件盛事的时候,都要骄傲的挺起胸膛,感慨先帝朝儒风之盛。”

苏泽说道:

“陛下继位以来,与民生息四海晏平,也是时候应该办上一场儒林盛会了。”

张宏这下子脑袋彻底宕机了,他实在不明白苏泽的跳跃思路,明明刚才还在说百戏会的事情,怎么突然一下子又说到了灵济宫大会了?

而苏泽接下来的话,让张宏眼睛一亮。

“殿下可以奏请陛下,再办一场灵济宫大会,在大会前再以百戏助兴。”

“灵济宫会,是百官与士林之乐,百戏会,是陛下与百姓同乐。”

“此乃天子、百官、士林与万民同乐的盛典,一定能载入史册的!”

是这样的吗?

张宏看着擅自拔高主题的苏泽,明明太子殿下就是为了看个皮影戏,原来有这么崇高的目的吗?

连一旁的罗万化也傻了。

苏泽继续说道:

“臣以为太子殿下的想法很好,殿下可以向陛下进言,再开灵济宫大会,并以百戏为幕,与天下万民同乐之!”

张宏带着苏泽的建议离开史馆,罗万化连忙说道:

“子霖兄,若是让人知道是教唆太子,怕是又要被言官弹劾了!”

言官们暂时偃旗息鼓,并不代表苏泽的名声就好转了。

根据几个在六科都察院观政的同年说,一旦谈及苏泽,御史给事中们都咬牙切齿。

苏泽这个名字,已然成了六科廊和都察院中的禁忌!

这让几个和苏泽有交往的同年都十分有压力,观政的时候都小心谨慎,不敢多言,生怕被人发现他们是苏泽同年的身份。

苏泽竟然鼓动皇太子花钱,这让罗万化都有些难以接受。

苏泽却说道:

“一甫兄,如果你有百万家资,是将家产放在罐子里,埋在地下传于后代有利于朝廷,还是将家产用了有利于朝廷?”

罗万化愣了一下说道:

“当然是积善传家最好了。”

苏泽摇头说道:

“若是天下人都和一甫兄一样想,你不花我也不花,那这天下的金银就要重新埋藏于土里了,那金银怕是有也要幽怨,为什么要将它们从地下挖出来。”

罗万化跟着笑了出来。

苏泽说道:

“天下人都将金银埋在土地,那天下间流通的金银就更少了,钱法日益不通,银贵而谷贱,难道这就是利国利民的吗?”

罗万化也跟着思考起来。

苏泽说的,就是明代中后期一个严重的问题,通货紧缩。

因为金银的价值是一路走高的,所以很多富人都会将金银存起来。

这就会出现明明是丰收了,但是粮食价格却下跌的情况,也就是谷贱伤民。

但是手里有银子的人,却因为银子日益稀缺,获得更多的财富。

普通百姓借贷成本越来越高,最后因为高利贷破产,整个农业经济遭到破坏。

通货紧缩,根源自然是商品总量和货币总量不匹配,大明生产了足够的商品,却没有能够用来交易的稳定货币,导致货币价值一路推高。

但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整体热衷于储蓄,而将市场上的货币都抽走存了起来。

有钱人储蓄不消费,穷人却没钱可花,这经济不出问题才怪呢。

苏泽一手在登莱开港铸币,发行更多的银元,满足大明日益庞大的商品市场的需要。

另一手则是要促进消费,让富人手里的金银流通起来,增加流通货币的数量。

而整个天下最大的富人,自然就是大明皇室了。

在苏泽看来,皇室的钱不是花在这里,就是还在那里,总是会花的。

要么是皇帝滥赏皇亲国戚,要么用来修院子造宫殿,要么炼丹修仙。

既然要花,那还不如搞一点与民同乐的活动,好歹也能刺激消费。

当然,这笔银子要皇帝从内帑中出。

苏泽已经思考要怎么上书,让皇帝从内承运库中将这场大会的费用出了,那群臣的反对声应该会小不少。

古今中外,这种皇室倡导的文化活动,还真不全是铺张浪费的奢靡享乐。

上有所好,下必从之,皇室这个最高统治者,引领起来的风尚,公卿勋贵也必然会跟随。

皇帝花了一两银子,这些公卿勋贵就会花十两银子跟随。

这些银子流入市场,反而能带动整个经济体的活力,让财富在更多人手里流转。

这总比皇帝用银子买丹药好吧?

将讲学和办大会合并在一起,官员中的反对声也会小不少。

当然,这些经济学理论罗万化暂时是不能完全理解的,但是听苏泽说完,再办一场灵济宫大会,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