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皇后重生——公主的敏锐与忧愁(1 / 2)

宸妃请黛玉帮忙,因为皇上有意给五皇子萧霆钊赐婚,选定了左清老将军的孙女儿左江秋。

可五皇子不太乐意,宸妃的意思,请怡亲王夫妇帮个忙,让两个孩子有机会见见,说不定自己儿子就改了主意。

中秋佳节将至,正是亲友团聚、共赏明月之时。

黛玉得了宸妃的嘱托,又惦记着萧琳公主的心事,便借着这个机会,在怡亲王府设下中秋小宴。

她特意给左清老将军的孙女儿左江秋下了帖子,同时也邀请了萧琳公主。

想着惜春也大了,也一并请来,让她多些与外界姑娘们交流的机会。

至于探春,次年二月就要成亲了,如今正忙着绣嫁妆,黛玉便体贴地没有邀请。

宴席上,黛玉别出心裁地提议,让大家一起亲手做花灯。这新颖的活动立刻吸引了众人的兴趣。

萧琳与爽朗大气的左江秋很快便投缘起来。

另一边,在黛玉和萧霆钧的巧妙安排下,五皇子萧霆钊也受邀前来,并与左江秋有了更多的接触。

两人在制作花灯时,不经意的互动,眼神的交汇,让彼此有了初步的了解。原本对赐婚有些抵触的五皇子,倒是对这位活泼明朗的左姑娘生出了几分好感。

宴会结束后,黛玉特意留下了萧琳公主,打算寻个机会与她促膝长谈。

夜深人静,姑嫂二人熄了外间灯火,只留一盏宫灯在案头,气氛温馨而亲密。

萧琳随意地问起:“嫂嫂今日怎么会请左姑娘来府中做客?”

黛玉知道,这是个打开萧琳心扉的好机会。

她看着萧琳,语气放轻,坦诚地说道:

“妹妹既问起,嫂嫂便不瞒你了。实则是宸妃娘娘前些日子来求嫂嫂帮忙。”黛玉顿了顿,将事情原委娓娓道来,“父皇有意给五弟赐婚,选定的便是这左姑娘。可五弟似乎不太乐意,宸妃娘娘便央求我,希望能让两个孩子多些相处机会,兴许五弟就能改了主意。”

萧琳静静地听着,待黛玉说完,她轻叹一声:“真是的,没意思极了。”

黛玉忙问:“怎么了?妹妹竟然这样说。”

“嫂嫂,我只是觉得,咱们女人可真是命苦。”萧琳说着,又叹了口气。

“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公主,还是普通人家的女儿,我们的婚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兴许都不认识那个人,甚至连见都未曾见过,稀里糊涂地,也就嫁过去了。”

萧琳越说越激动,眼中甚至泛起了一丝泪光:“到时候若是夫妻不睦,还不是女人吃亏?毕竟男人可以三妻四妾,什么抬妾室,纳通房,甚至在外头寻花问柳,光明正大。可我们女人呢?却只能有一个丈夫。若是遇上个不好的,便是一辈子都毁了,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

黛玉听着萧琳公主一番肺腑之言,心中着实感到吃惊。她没想到,平日里活泼烂漫的萧琳,竟对婚姻有着如此深刻而悲观的认知。

然而,在吃惊的同时,黛玉也深深觉得公主说的很有道理。这世间的女子,无论身份高低,在婚姻大事上都难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宿命,而一旦所嫁非人,女子的境遇确实更为艰难。

黛玉沉思片刻,看着眼前愁眉不展的萧琳,决定不只停留在共情,更要引导她去思考解决之道。

她轻声反问道:“那琳儿妹妹,你觉得,如何才是好办法呢?难道就这般听天由命,任由旁人安排吗?”

萧琳被黛玉这一问,猛地怔住了。

她只顾着感叹不满,沉浸在对女子命运的悲叹中,却没有想过,这个事儿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她眉头紧锁,眼神迷茫,显然从未往这方面深思过。

“琳儿妹妹,你说的这些,的确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只怕不只是现在,就是以后,也会是一个难题。”黛玉缓缓说出自己的想法。

“但我们首先应该庆幸,”黛玉语气一转,“我们能有机会思考这个问题,能坐在这里谈论这些。你想想看,外头有多少女子,每日都在忧愁生计,为一日三餐奔波,只怕都没机会想到这些深层的问题。”

“其次,我们不应该因噎废食。”黛玉的目光落在萧琳脸上,给予她力量,

“婚姻固然有风险,但也不能因此便惧怕。若是公主看上了什么人,或者对自己的婚事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跟皇后娘娘和乔贵妃娘娘说说。父皇和母后素来疼你,乔贵妃娘娘更是将您视为掌上明珠,她们定会为你考量。”

“至于婚姻这事儿,说到底,女子还是要自强起来。无论嫁到何等人家,无论遇到怎样的夫君,若女子自身有才干,有见识,有主见,那么就算遇人不淑了,兴许也能让自己过得好一些,至少不会完全受制于人。就像太子妃现在筹办女学,便是希望更多的女子,能有自强的机会。”黛玉这会儿,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婚姻的难题。

萧琳听了,点了点头:“嫂嫂放心吧,我并不是单纯因为自己,才提出这个问题。只是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