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怀孕后,心情大好,整个人也显得精神了许多。她想着探春如今已订了亲,又是个一向聪明有手段的,便打起了主意。与其自己一人劳心劳力,不如将探春拉来帮忙。
于是,王熙凤便请了探春来帮忙管家。
探春素来有才干,又熟悉府内事务,很快便上手。
王熙凤甚至还带上了惜春。毕竟现在惜春已经成了贾赦的女儿,名义上就是贾琏的亲妹妹了,王熙凤也乐意培养培养,让她多学些管家理事的本事。
有了探春和惜春这两个小姑子的帮忙,王熙凤的管家事务就变得轻松很多。
探春行事果断,管理严明,很快便将府内的一些弊病理顺。惜春虽然年纪尚小,但性情沉静,跟着探春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王熙凤乐得清闲,每日除了处理一些重要的决定,其余琐事都交由她们二人打理。
王熙凤闲来无事,倒是和贾琏说起了宝玉来。
“如今三妹妹都定亲了,可宝玉的婚事却还没有着落。”王熙凤叹了口气。
贾琏一听宝玉,忍不住皱了皱眉:“说到底,还不是老太太太过溺爱,如今咱们什么人家,早就不是国公府了,更别说二叔还降了一级,宝玉虽然是嫡出,但又不想去考功名,也不愿意走武学的路子,能怎么办?”
王熙凤不是不清楚里头的原因。
她知道贾母觉得自己的孙子千好万好,可外头的人不觉得呀。
一个不能袭爵又没什么本事的公子哥儿,父亲官位也不高,想挑选太好的人家是没可能的。可若是不好的人家,贾母又看不上,眼光高得不像话。
“只是有些好奇,”王熙凤问道,“怎么三妹妹的事儿,林姑父都愿意帮帮忙,到了宝玉这儿,却行不通了?”
贾琏也不清楚为什么。他只知道林如海在探春的婚事上,确实给出了中肯的意见,还亲自去考察了男方。
可到了宝玉这儿,贾政也曾想去请教林如海,却被林如海委婉地拒绝了。这其中的缘由,贾琏百思不得其解。
说到底,这也怪宝玉自己。
当初袭人被逐出贾府,那场风波虽然很快平息,但对黛玉来说,却是一个深刻的警示。
黛玉回府后,曾与林如海提及此事,并非为了添油加醋,而是出于对贾府内部问题的担忧,以及对宝玉品性的看法。
在黛玉看来,袭人固然有错,行事越矩,但宝玉作为主子,在这件事中不检点、且又不愿意负责任的态度,才是根源所在。
袭人被撵后,他一开始确实难过几天,甚至闹了几回脾气,但过后呢?还不是什么事儿都没发生似的,依旧故我。
林如海素来洞察人心,又疼爱女儿,自然能从黛玉平淡的言辞中听出深意,因此也不是很喜欢宝玉这般性子。
何况,贾母对宝玉的偏疼有些出格,林如海觉得还是不要参与进去才更好。
自从上次为探春的婚事指点迷津后,贾政又一次递了帖子给林如海。
林如海看到帖子,心中不免有些无奈。他生怕贾政又是来说宝玉的事儿,毕竟上次自己已经委婉地表达了不愿介入的态度。林如海甚至暗下决定,要是贾政这次还来说宝玉的事儿,自己一定要找个机会,将话说得更清楚明白些。
然而,当贾政带着一个人走进书房时,林如海却有些意外。贾政不是一个人来的,带着他的孙子,贾兰。
贾政拱手行礼后,指着身旁的贾兰,带着几分期盼地说道:“今日冒昧登门,实是为了兰儿的求学之事。”
林如海目光落在贾兰身上,见他小小年纪,眉宇间却带着几分沉静与坚毅,心中暗自赞许。
贾政见林如海没有不满,便将贾兰想去云涛书院念书的想法说了出来:“这孩子渐渐大了,家里请的先生都不是太好,他就主动提出想去京郊的云涛书院。“
“只是妹夫你是知道的,那云涛书院入学门槛极高,非寻常子弟能入。愚兄思来想去,才带着兰儿,想请你帮个忙。”
林如海听了,温和地开口:“兰哥儿既然想去云涛书院,那便考你几个四书的问题吧。”
“姑老爷请问。”贾兰小大人似的。
“兰哥儿,你觉得《大学》里那句‘物格而后知至’,在你日常读书学习,或是与人相处、处理家务时,有没有什么体会?”林如海见贾兰一点儿也不胆怯,倒是更欣赏几分。
贾兰沉思片刻,恭敬地回答道:“回禀姑老爷,学生以为,‘物格而后知至’这句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处处体现着它的道理。”
“就拿读书来说吧。我们读一本书,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地翻过,那便只是看到了文字的皮毛。要真正做到‘物格’,就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书中的字句,推敲作者的用意,甚至去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其中的典故。只有这样深入地去探究,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精髓,达到‘知至’的境界,让书本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智慧。”
“即便是处理一些日常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