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重生——黛玉拒礼(1 / 2)

虽然皇后的哥哥升了吏部尚书,但林如海也做了户部尚书。

加上萧霆钧的军功,以及乔家两位舅舅都很厉害,朝中隐隐约约有流言传开,甚至有些大胆的官员开始私下议论,中心自然是太子萧霆锐和怡郡王萧霆钧,暗中比较着两人谁更厉害,谁的未来更光明。

一些嗅觉敏锐、善于投机取巧的官员,便开始动起了心思,想要提前站队,为自己和家族谋取更大的利益。

太子那边嘛,人家一来就是太子,这个从龙之功还是不够大。

怡郡王那边可就不同了。

怡郡王处不好下手,那就让家中的女眷带着厚礼,前去拜访怡郡王妃黛玉,意图以此向萧霆钧示好,表明自己的“投诚”之意。

一时间,怡郡王府门庭若市,往来不绝。每日都有各府的夫人、小姐带着丰厚的礼物前来拜访,言语间尽是恭维与巴结。

面对这些带着明显目的而来的夫人们,黛玉却始终保持着清醒和分寸。

黛玉深知这些礼物背后所代表的政治站队和利益交换,因此,黛玉一个礼物也不收。她总是笑容温婉地接待每一位来访的夫人,让雪雁紫鹃等奉茶,礼数周全,言谈得体,既不失皇室王妃的身份,也不显得傲慢无礼。

同时,无论对方如何旁敲侧击,如何暗示拉拢,黛玉都巧妙地避开话题,不给她们任何可乘之机。对于那些明示或暗示要送的厚礼,黛玉更是坚决婉拒,并简单招待,不给任何特殊待遇。

譬如这一日,锦乡侯的夫人带着自己的儿媳,亲自登门拜访。

侯夫人素来精明,一进门便笑意盈盈地奉上一只描金的紫檀木匣子,说道:“怡郡王妃千金之躯,近日操劳,这上好的燕窝与极品东珠,正是补身养颜之物,望娘娘莫要推辞,只当是妾身一番心意。”

她说着,便示意身边的丫鬟将匣子递上。

黛玉一眼便看出匣中之物价值不菲,更明白侯夫人此举的深意。

她直接起身,亲自将匣子推回到侯夫人面前,温和笑道:“侯夫人费心了。本妃身子素来康健,这些珍贵之物,夫人还是留着自用吧。再说了,皇上皇后和父王母妃对本妃爱护有加,吃穿用度皆是最好的,断不敢再收旁人东西。”

她顿了顿,又接着道:“今日夫人能来府上做客,与本妃说说话儿,已是极大的情分。侯夫人若真要送礼,不如多与本妃说些京城内外的新鲜事,便是最好的心意了。”

侯夫人听黛玉这番话,句句滴水不漏,既客气得体,又将礼物拒之门外。她几次想将匣子推回去,都被黛玉巧妙地避开。最终,侯夫人只得讪讪地收回礼物,心中却也明白,这位怡郡王妃真真是个厉害的。

时间一长,那些带着厚礼和“诚意”而来的夫人们,慢慢地也明白了怡郡王妃的心意。她们见黛玉不为所动,坚决不接她们的诚意,最终也只好死了心,不再做无谓的尝试。

黛玉在京城应对投诚官员夫人的聪明做法,很快便传到了皇帝耳中。

皇后在得知此事后,更是心中欣慰。

她特意在皇帝面前夸赞黛玉:“陛下,儿媳黛玉这孩子,真是个好的。她自幼便心思透彻,如今做了郡王妃,行事更是周全得体,不为浮华所动。这份心性,实在难能可贵。”

“可不是,这孩子倒是真沉得住气。”皇帝想,他自己的兄弟们斗得乌眼鸡似的,自然希望儿子们兄友弟恭的。

正说着,太子妃带着儿子、黛玉和于然带着女儿进来,皇后笑道:“哟,今儿是商量好了来的呀。”

“母后一猜一个准。”刘莹带来了好东西,“玉儿写了福建的风土人情,还有一路的所见。儿媳读着实在有趣,好东西当然要拿来给父皇母后分享了。”

皇帝接过,随手翻阅了几页,见黛玉文笔清丽,字迹娟秀,将福建的风土人情描绘得栩栩如生,不由得连连点头。皇后也在一旁看着,眼中尽是赞赏。

太子妃刘莹见皇帝和皇后都对黛玉的游记赞不绝口,心中一动,便笑着提议道:“父皇、母后,儿媳见玉儿的游记写得极好,不仅文笔出众,更是见识广博。儿媳以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说法不对,女子还是要有知识才好。”

她接着说道:“若是京城能开办一所女学,让适龄的姑娘们,都能有机会读书识字,学习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甚至算术、地理等学问,不仅能提升她们的见识与修养,也能为将来出阁后协理家务、甚至辅佐夫君打理事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刘莹的提议,无疑是打破了传统的束缚。这个想法她方才已经和于然黛玉都说过了,两个弟妹都觉得很好。

皇后在一旁观察着天子的表情,见皇帝听了刘莹的提议后,并未露出丝毫反对之色,反而若有所思,便知道这个点子应该是得了皇帝看中了。

于是,皇后趁热打铁,向皇帝提议道:“陛下,太子妃所言极是。女子有才,方能持家有道,教子有方。若要开办女学,我以为,不如就将此事交给她们三个妯娌去办。她们年轻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