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皇后日子过得颇为顺心。
太子聪慧能干,太子妃刘莹孝顺体贴,就连一向有些不安分的二皇子萧霆锴也暂时规规矩矩,不敢再兴风作浪。
三皇子萧霆钧和黛玉在江南立下大功,夫妻和睦,更添皇家喜气。
皇后觉得,自己都可以清闲一下,颐养天年了。
哪知道,这清闲日子还没过几天,来请安的淑妃和宸妃,都提及皇帝,话里话外,都是关于皇帝最近宠爱一个赏宫局做针线活的宫女的事儿。
皇后听着,心中猛地一跳。她瞬间便想到了前世那个最终晋为郭昭仪的女子。
看来是好日子过太久了,她都差点儿都忘记了郭昭仪了,不过郭昭仪来的,倒是比前世晚了些。
不过嘛,皇后心中却也生出一丝好奇:怎么乔贵妃对此事却毫无反应,仿佛根本不吃醋一般?乔贵妃素来心性直接,又是多年圣眷不衰,按理说应当最是敏感才是。
正想着,却见乔贵妃款步走入凤仪宫。她面色平静,甚至带着几分闲适,丝毫没有淑妃和宸妃的焦虑。
皇后便忍不住问道:“乔妹妹,你可知皇上近日宠爱赏宫局的宫女之事?”
乔贵妃闻言,微微一笑,那笑容中竟带着一丝超然的达观。她轻叹一声,说出一番让皇后都为之吃惊的话来:
“娘娘,臣妾早就想开了。这后宫之中,新人不断,花开花谢,原是常理。臣妾如今只求看着琳儿嫁个好人家,有个好归宿,就万事不愁了。”乔贵妃的目光中充满了对女儿的慈爱与期盼。
她接着说道:“至于老三……他如愿娶了玉儿,夫妻和睦,老三又是上进的。要是玉儿再能生个孙儿,能抱上一个白白胖胖的大孙子,那臣妾就是闭了眼,也觉得幸福的。”
她的眼中闪烁着对子孙福气的渴望。
“臣妾得了娘娘这么些年来的庇佑,坐稳贵妃之位,琳儿和老三也都有了好前程,臣妾已经很感激上苍了。”乔贵妃最后总结道,“至于皇上嘛,自古以来哪个君王不是如此?三宫六院,子嗣绵延,这都是君王的责任。与其为这些不值当的事儿自寻烦恼,倒不如好好过自己的日子。”
皇后赞赏的看着乔贵妃:以前的乔贵妃,吃醋的时候也不说话,就偷偷躲起来哭。如今看来,真真是成熟了。
正如淑妃和宸妃所担忧的那样,没过多久,皇帝果然下旨,将这个新近十分得宠的赏宫局宫女封为充仪。
郭充仪不仅容貌出众,性格也颇为温顺解语,深得皇帝欢心。
更巧的是,她晋封充仪后不久,便传出喜讯——郭充仪怀孕了。这无疑是给皇帝的宠爱又添了一把火,她在后宫的地位也因此更加稳固,一时风头无两。
然而,后宫的波澜总是与前朝的动荡息息相关。
就在郭充仪得宠怀孕的同时,一桩陈年旧案,也悄然被翻了出来——那便是郭家旧案。
原来郭充仪娘家的母亲和哥哥,都因大户人家强占民田、以莫须有的罪名给杀害了。
皇帝震怒,查出来竟然跟户部尚书宋家的姻亲有莫大的关联。
一时间,朝野震惊。
瑞郡王萧霆锴得知这些消息,尤其是郭家旧案牵连到宋家时,不由得后怕不已。
他猛地想起,当初自己还曾动过心思,想娶宋家的姑娘为侧妃,甚至想将宋家作为自己势力的一部分。如今看来,幸好当时没有付诸行动!
如果他真的娶了宋家姑娘,那么现在这宋家旧案被翻出来,自己岂不是也要被牢牢地拖累进去?
皇后倒是知道这事儿的,毕竟前世就发生过。
等着郭充仪顺利产女,皇上将她封为昭仪,将六皇子生母陆昭仪晋封为德妃。
皇后有心锻炼太子妃,便将端午宫宴交给了太子妃。
在郭充仪顺利产下一女,并被皇帝晋封为昭仪后,她的得宠达到了顶点。同时,六皇子的生母陆昭仪也被晋封为德妃。
这些皇后都不担心,毕竟要稳固太子储位,锻炼太子妃是重中之重。
皇后有心锻炼太子妃刘莹,便将即将到来的端午宫宴交给了太子妃全权负责。
太子妃没有逞强,而是立刻向皇后请示:“母后,儿臣初次执掌宫宴,恐有不周之处。不如请瑞郡王妃和怡郡王妃与儿臣一同筹办,集思广益,也好让儿臣多多学习。”
“你这孩子,当真是懂事!能虚心请教,又懂得姐妹同心,甚好!”皇后深知,太子妃此举不仅能分担压力,更能通过合作,拉近与两位皇子妃的关系,增进皇室内部的和谐。
得了皇后的首肯,太子妃刘莹便立刻邀请了瑞郡王妃于然和怡郡王妃黛玉。
这三位姑娘本就合得来。太子妃温婉大方,于然机敏干练,黛玉则心思缜密,审美出众。她们彼此商量着,分工合作,将宫宴的各个环节安排得井井有条。
从宴席的菜单、酒水,到宫殿的布置、歌舞的编排,再到命妇席位的安排,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尽善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