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室寂静中,黄淮把剩下的酒一饮而尽,杯底磕在桌面的脆响,像极了十年寒窗梦碎的声音。
接下来的一周,朝廷没出什么大事。
会试在这周内结束,考卷很快批阅完毕,不过最终录不录取,得由皇帝决定。
礼部尚书李缘抱着拟录取的试卷赶紧进宫。
当时朱元璋和朱小宝正在谨身殿喝茶,郑和小心地说。
“皇爷,李尚书来了。”
朱元璋说。
“宣他进来。”
不一会儿,李缘抱着试卷匆忙走进谨身殿,行礼说。
“微臣参见圣上,参见太孙殿下。”
“免礼,”朱元璋接着问道,“试卷都批完了?”
李缘点了点头。
朱小宝看了郑和一眼,郑和就恭敬地把试卷呈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让朱小宝先把籍贯封条撕开,因为试卷上糊着籍贯、姓名和举保官等信息。
朱小宝知道,爷爷这是想尽量保证科举公平,先看籍贯只是为了把南北考生的试卷分开,然后再分别挑选优秀的。
接着,朱元璋认真的看起试卷。
和朱小宝一样,他也更看重第三场的策论。
很快,他从北方考生的试卷里选了六十六人,又从南方考生的试卷里挑了十五人,这场科举总共只录了八十一人,是历年最少的。
从头到尾,朱元璋和朱小宝都不知道考生的姓名。
朱小宝开口道。
“李大人,录取名单已定,你把试卷上的籍贯重新封好,不能让任何人看到相关信息。”
李缘应道。
“臣遵旨!”
这场科举本就有失公允,自然不能让史馆和文学馆的人抓到把柄。
朱元璋挥了挥手,说道。
“行了,赶紧去张贴皇榜。”
李缘抱着试卷行礼后便匆匆离开了。
接下来,他还有不少事要处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