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高铁狂人想进步?我赵瑞龙没那么好忽悠!(3 / 4)

廉价优势,在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低端产能过剩。

外向型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外需,从资金技术需求,转变为了市场依赖,加上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也需要进口,进而演变成了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依赖。

这就导致国际金融市场,一旦爆发危机,就会对龙国的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即便没有危机爆发,针对某个行业反倾销调查,也会影响到很多企业生存。

并且大量的技术都源自于国外,每年都要给国外企业大量的技术专利费用。

相当于国内无数企业,忙来忙去其实就挣点血汗钱。

这点血汗钱,往往还是靠不顾环境污染、压榨劳动力得来的。

比如不给高工资、不交社保、不发奖金……

劳动人民收入低,哪有能力消费?

没有消费,又何谈内需?

按照这样的发展思路搞下去,龙国可能需要一两代人,付出相当沉重的代价,才能完成资本和技术的原始积累,开始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向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升级。

作为穿越者的赵瑞龙,自然不想让这个世界的龙国走老路。

想逆天改命又系统附身的赵瑞龙,便说服父亲和高层,让汉东试着搞高质量经济发展,尝试走一条不一样的发展之路。

简单来说,就是将靠资源投入和出口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改变为靠技术进步和效率驱动的集约型发展模式。

而要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自然也需要完成相应的体制改革、法治建设。

因而汉东同步开始反腐倡廉、转变作风、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法治建设、重视民营经济……

在基建领域,汉东也改变了传统的政府举债投资模式,大胆尝试了国退民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

事实证明,对外开放二十余年,经济飞速发展,有相当一部分人早就富起来了。

只要政策允许,并且项目有不错的回报期望,他们还是很愿意拿钱出来投资的。

就比如京州到天海的这条高速公路升级改造工程。

这条高速公路,每天的车流量有多大,过路费有多高,连老百姓都一清二楚。

经济发展迅猛,导致车流量暴增,必须要升级拓宽,以便满足更多车辆通行。

这样的工程,用得着担心投资回不了本吗?

根本就不用汉东政府出一分钱,无数的民营企业就愿意投资参与。

类似于此的工程项目,在汉东还有很多很多。

让社会资本参与基建项目,既减轻了汉东的债务压力,也促进了资本流通,社会资本的参与还能更好的监督工程建设,起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同时汉东也能将宝贵的资金,投入到没多大经济收益,但却能惠及广大民生的重要领域,比如治安、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农村建设等等。

眼瞅着汉东这两年不仅没有增加债务,反而在上缴更多税收同时,将基建搞得更快更好了,民生也弄得相当不错,老百姓增收致富、消费越发旺盛。

试问,高层又怎么可能还疯狂举债,大规模投资基建?

明知道这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如同喝毒药止渴,能不喝当然就不喝了!

于是乎。

这才有了八纵八横高铁计划通过,却并没有发行几千上万亿的国债支持建设。

柳志恒也才会说,临江省筹划的江京高铁,有钱就能建,没钱就只能等。

至于等到什么时候?

那可就不一定了。

反正投资作为经济发展三大动力之一,为了稳定经济增长、满足国防和民生需求,每年铁路领域的投资规模还是不小的。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将来从几百亿元增加到一千亿,甚至几千亿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全国各地要新建或改造的铁路可不少,大家都会觉得自家的项目更重要,为了尽早开工,必然要争破了头。

如今这种‘有钱你就建,没钱你就等’的模式,倒也相当不错。

高铁是典型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每公里造价比高速公路贵多了。

各地财政拿不出钱,自然想要掀起高铁建设热都不行。

毕竟吸纳社会资本投资?

那也要民间有企业有老板愿意投资才行!

可问题是……

谁能轻易拿出几亿甚至几十亿呢?

就算有这个实力,也不一定有这个兴趣。

谁都知道建高铁,工期再快也要两三年,收回投资成本,更不知道要多久。

所以即便高铁允许社会资本进入,但超高的投资门槛、超长的回报期限,还是一度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直到这燕沪高铁一期工程快开通了,很多人才对二期工程感兴趣,燕香高铁甚至吸引了香江濠门的富豪们。

总之。

国家不疯狂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