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父子捷报传长安,谁是英雄?【求月(3 / 4)

!”

一旁的萧瑀站出来道:“难道依大理寺卿的意思,我们连违规都坐视不管吗?”

“我也没说违规不管,我的意思是,不用矫枉过正!”

“什么矫枉过正?明明就是你大理寺卿不作为!”

萧瑀冷笑道:“你还不如戴侍郎呢!”

“诶,太子少傅别扯上本官,本官可什么都没说!”戴胄连忙站出来撇清关系。

一时间,整个朝堂又开始争论不休起来。

直到魏征冷不防地来了一句:“还是老规矩,内阁投票决定!”

此言一出,众臣立刻安静下来。

很快,所有内阁大臣便当着众臣的面,开始投票。

最终的结果是,少数服从多数。

而大多数的内阁大臣,都赞成控制长安的百姓庆祝。

却听负责计票的褚遂良,环顾众臣道:“那依诸位大臣之见,该如何控制呢?”

“这个.”

众臣闻言,不由互相对视,面面相觑。

说实话,他们也不知道怎么控制,因为现在整个长安都在欢乐的海洋中。

如果控制得不当,后果可能比不控制还要严重。

“太上皇驾到——”

就在众臣都面面相觑的时候,门外忽地传来一道通报声。

房玄龄与李靖对视一眼,立刻便带着众臣迎了上去,恭敬行礼。

“臣等参见太上皇!”

“嗯,众卿平身!”

李渊平静如常的抬了抬手,然后毫不避讳的就坐到了皇帝宝座上,淡淡地道:“辽东的捷报和太子的喜讯,朕都听说了,现在,整个长安城都在欢呼,朕觉得,这是好事,你们觉得呢?”

“这个.”

众臣对视一眼,心说你觉得是好事,我们肯定也觉得是好事啊!

关键是,你这个太上皇,到底想干嘛?

却听房玄龄硬着头皮道:“陛下大捷,太子覆灭两国,自然是天大的好事,但战事并未结束,陛下还在平定高句丽,太子还在平定其他乱局,故而,臣以为,此事不宜过度喧嚣,以免.”

“以免什么?”

还没等房玄龄把话说完,李渊就冷声打断了他,道:“左仆射是在担心,以免我们高兴得太早是吗?”

“太上皇,臣觉得左仆射的担心没有问题,毕竟战场上的事,瞬息万变,要庆祝,还是等陛下和太子凯旋再庆祝吧”李靖也在这时站了出来。

对于打仗的事,在场的众臣,恐怕没人比他更清楚。

但李渊却不这么认为。

只见他有些好笑的道:“朕觉得你们,活了这么大的年纪,还没有朕孙儿活得通透!”

“当初在江陵的时候,朕孙儿就时常劝朕,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现在百姓们都高兴着呢,你们却不要别人太高兴,担心以后战事不利的事,这不是纯属扫兴吗?”

“照朕来说,该高兴的时候就该高兴,该愤忾的时候就该愤忾,这样才有意思!否则打了胜仗跟没打胜仗,又有什么区别?”

“呃,这个.”

众臣闻言,不由顿时语塞。

却听李渊又不容置疑地道:“好了,朕今日来这里,不是跟你们商议的,朕也知道你们作不得主,现在朕就替你们做主了!”

“来人,传朕旨意,接着奏乐,接着舞,长安今日,不设宵禁!”

此言一出,整个大殿先是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压抑已久的,山呼海啸的‘万岁’声。

尽管李渊这道旨意,有越界之嫌,但此时此刻,谁又在乎呢?

与国同庆,幸甚至哉!

时值傍晚,长安城内的各处坊门,全部洞开,再无约束。

整个长安城,化作一片流动的光海与声浪。

千家万户门前悬挂的灯笼次第点燃,宛如地上的星河倾泻。

有顽皮的孩童,像只灵巧的小猴子,攀上坊内那棵最高的老槐树,骑在粗壮的枝桠上。

他居高临下,望着下方灯火通明,人潮汹涌的街巷,兴奋得小脸通红。

他扯开嗓子,用尽全身力气,一遍遍模仿着清晨听到的那句呼喊,稚嫩的声音在喧嚣的海洋里努力穿透:“陛下大捷——太子殿下一战灭两国——”

树下他的母亲仰着头,又笑又骂:“小猢狲!当心摔着!快下来!”

可那声音早已淹没在满城鼎沸的‘大唐万胜’的声浪里。

孩童只看见母亲仰起的笑脸在无数摇曳的灯火中明明灭灭,与整座不夜之城一同燃烧。

夜渐深,喧嚣如潮水,在巨大的满足与疲惫中,终于缓缓退去。老兵铁匠独自坐在自家小院冰冷的石阶上,人间的欢闹仿佛已被隔在院墙之外。

怀中那把跟随他半生,从辽东死人堆里捡回的旧横刀,刀鞘上深深浅浅的刻痕在清冷的月光下泛着幽暗的微光。

他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