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画大饼 要补贴(2 / 3)

玩不转的。

京津冀市场这么大,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把盘子做起来,有钱大家一起赚,生意才能长久稳定。

……

下午。

吃过午饭,王支书就到了李家地头等候,今儿个日头好,几个人站在路边的日头下聊天。

李哲问道:“王叔,陈镇长是哪儿的人?一会儿说话有没有需要注意的?”

“他就是咱本镇人,挺好说话的,我们都是老关系。你平常不是挺会说的吗?该咋说就咋说。”

“那成,有您这句话我就放心了。要不您去大棚里暖和会儿?一会儿卡车来了我叫您。”

王支书裹了裹身上的棉衣:“甭介,我估计也快来了,陈镇长是个利索人,不会磨磨蹭蹭的。”

金百万插话道:“我也听说过这位陈镇长,据说是老资格老党员了,在区里开会都敢拍桌子。”

众人聊着天,不一会儿,远处开过来一辆绿色解放卡车。

卡车停稳,副驾驶上下来一名中年汉子,中等身材,留着整齐的短发,略显斑白,身上穿着一件厚重的军大衣,颜色已略显陈旧,但干净整洁。

王支书热情地迎了上去:“陈镇长,欢迎欢迎!这大冷天的,您还特意跑到我们大营村考察,真是辛苦了!”

“老王,我这次可不是来看你的。”他只是说了一句,就被十几座白晃晃的大棚吸引了:”好家伙,我才多长日子没来,这地儿就变样了。”他用手指着北面:”我记得这一片应该都是村集体的土地吧?怎么也建成大棚了?”

王支书说道:“没错,您的记性真好,这一片确实是咱们村集体的土地。前段时间租给李哲了。这是他建的冬暖式蔬菜大棚。”

“哪位是李哲?给我介绍介绍,连信用社的柳主任都夸他这大棚蔬菜种得好!”

李哲走上前,热情地跟对方握手:“陈镇长,欢迎您来大棚考察,也感谢您对我们蔬菜种植户的重视!”

陈镇长笑着问:“哟,还挺年轻的,娶媳妇了吗?”

“还没呢。我现在就想一门心思搞事业,想把大棚蔬菜种好。”

“你有这个决心很好,但终身大事也不能耽搁了。老话说的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小伙子得抓紧时间了。”陈镇长打趣了一句,挥挥手:”走,带我看看你的大棚蔬菜!”

李哲先带他进了一号大棚,陈镇长立刻被惊住了,他年轻时也种过地,近些年也会经常下乡,对于农活并不陌生。也正因为了解,才会越感到惊讶。

一是惊讶于大棚内的温度居然能保持到20度左右。再一个,不光是温度的问题,这种封闭式的大棚和露天种植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感慨道:“这大冬天的能种出黄瓜,真是不容易啊!”

随后,他又参观了二号大棚、三号大棚、四号大棚。见到李哲不仅能种出黄瓜和西兰花,其他一些常见的蔬菜也能种植出来,心中不免对这个年轻人多了几分佩服。

“李哲同志,你建这个大棚花费了多少钱?”

“整个下来将近6000块钱。”

“听说你的大棚蔬菜在京城卖六七块钱一斤,一季度得有两三万块钱的盈利吧?”

“差不多。”

“好家伙,到明年你可就是咱们村的第1个10万元户了。难怪你不着急结婚呢,明年十里八村的媒婆不得把你家门槛踏平!”

众人听到这话都跟着笑了。

陈镇长接着说:”我还听柳主任说,明年你想带着村民一起种植蔬菜大棚,有具体计划吗?”

这个问题很关键,如果李哲接不上或没有做准备,那就只能是‘嘴上说说’,难免会给人一个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印象。

李哲略作思考,答道:“陈镇长,我有个'一带一镇'的发展构想,但毕竟经验尚浅,很多细节还需要完善。今天正好借这个机会,想请您把把关、指点指点。”

而后,李哲将自己和金百万商量的计划,又经过一番润色,用一种更符合时代价值观的表达方式说了出来。

陈镇长听完,似乎被这个计划惊到了,下意识地问:“你确定蔬菜大棚种植能在全镇内推广?”

李哲一本正经的说:”如果政府能够再给一些政策扶持,我的把握会更大一些。”

“想要什么政策扶持?”

“陈镇长,实话跟您说,我刚开始种植蔬菜大棚,并不是为了赚钱。咱们京津冀地区一到冬天就闹菜荒,我种植蔬菜大棚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响应农业部的号召,为冬季的蔬菜供应尽一份力量……”

李哲说了一通冠冕堂皇的场面话,随后话锋一转:”对咱老百姓来说,建大棚的费用确实有点高,能不能申请一些费用上的补贴,比如说建一个大棚补贴300~500块钱?另外,在购买棚膜、建材方面和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方面,能不能给予一些优惠?

还有,一些极端天气会给大棚造成很大的损失,最好能提供一些修建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