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也就是十五个精锐骑兵营,带营將领为千总。
一名骑兵配两名民兵。
並不是字面意思,民兵不是说用来伺候骑兵,意思是民兵承担了绝大多数的后勤。
然后一万骑兵,一万民兵,即二十个普通骑兵营。
一万精锐步兵和一万民兵相结合,即二十个步兵营,分守各处边关兵堡。
步兵为盾。
骑兵为矛。
天成军五个精锐骑兵营,五个骑兵营,五个步兵营;一个代副总兵,两个参將,六个游击,二十个千总。
代副总兵由原大同西军参將汤平担任。
永兴军五个精锐骑兵营,十个骑兵营,十个步兵营。
代副总兵由原大同西军参將赵雍担任。
大西军五个精锐骑兵营,五个骑兵营,五个步兵营。
大同西军总兵还是周文,但是刘通和张灿接替赵雍和汤平的事物,实际上的西军参將。
王信不敢事情做绝,张吉甫要求大同西军必须还是周文的,那么王信不动周文,周文也继续担任大同西军的总兵,至於他能不能控制大同西军,那就不是自己的事情了。
同样是吃空餉。
大同军镇十万兵册,实际六万余人,吃了三万多士兵的空餉。
整改后的大同军镇吃的空餉更多。
不同的是军餉实打实的发放到士兵手上。
五万五千军士每年的军餉粮餉需要九十九万余两,如果不打仗的情况下,正常的每年维持和损耗,以及各处兵堡的修护等,大概二十七万余两的杂项。
合计每年一百二十六万两。
比朝廷规定的一百四十万两还要少二十八万两。
但是实际上朝廷最多拨付给大同百万两。
按照往年的惯例,如果大同军镇每年合计领取百万两银子的军餉,那么每年实际缺口为二十六万两。
如果朝廷按照规定发放,那么大同军镇每年就会多出二十八万两,可以採购更多的军备等。
不过这些都是最顺利的情况下。
王信不得不担心。
今年的军餉,朝廷会不会减少更多。
所以自己一定要回京爭取。
越早和张吉甫达成一致,敲定好大同军费,自己才能安心回大同,继续下一步的事,否则百万两军费没有著落,自己这个大同总兵的位置也坐不稳。
只是。
用什么和张吉甫交换呢
王信迟疑。
大同兵乱平息。
功劳,苦劳,各大小將领的升迁,奖赏,提拔
军费的落实。
追赃闹出的动静。
一样样。
“我对你们没有別的要求。”
赵雍、汤平、张震、刘通、张灿、魏毅、赵赫等。
三军的代总兵、参將都在。
眾人聚在总兵府。
不容易啊。
看著眼前一个个的大將,王信內心有些感触,自己当初特么才是个把总,那时候自己连见参將的资格都没有,如今自己手下一把参將。
而且都是实打实的参將。
眾人知道总镇明日要回京城,內心有些复杂。
汤平等人还好,这些年分开又不是一次两次,张震、魏毅、赵赫他们內心更敏感,所以表现的很严肃,反倒是汤平一脸轻鬆。
刘通虽然也很认真,但从他的眼神也可以看出並不是表现的那么在乎。
王信对自己信任的將领们素来交代仔细,没有什么隱瞒。
“大同的局势虽然已经平定,但是大同地势复杂,关外关內很多事物不能只看表象,所以我留下的条条规矩,无论你们懂不懂,都不许擅自更改。”
王信主要是对几位新加入的人讲。
汤平等人不用自己交代,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如果连这点默契也没有,哪里经得起风浪。
事实也是如此。
张震等人连连点头,“总镇放心,无论总镇回不回得来大同,属下仍然唯总镇是瞻,谁的命令都不听,只听总镇大人的。”
汤平忍不住歪著头。
当年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感觉牙酸的很。
好像也是。
那时候扬州营面临解散,自己说的话不比张震等人更过分
王信这才放心的离开。
建设比破坏那。
大同关外发展了数年,好不容易走上正轨,名气越来越大,培育出大量熟悉的管事伙计们,这些內地的有见识的人们,或多或少出来单干。
市场就是要更多的人来加入。
加入的生意人越多,市场竞爭越激烈,只要保住底线的情况下,市场流通越高效,社会的整体財富也会越来越多。
那么保证牧户的牧地不受动摇。
这既是王信的基本红线。
两万三千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