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新历(1 / 2)

京师,正阳门外。

灰白的城墙上,崭新的告示被浆糊牢牢贴住,黑墨遒劲,字迹清晰。

「自今日起,废除崇祯年号,改以公历纪年,今年为1637年。」

「天下通行新历,废除旧制,以利万民。」

告示前,人群渐渐聚集。

有穿短褂的工匠,有戴方巾的秀才,也有挑担的小贩,他们仰着头,盯着那陌生的数字,1637。

一个老秀才嘴唇颤抖,手指轻轻摩挲着告示上的字迹。

他看不懂那些数字,但红袍军都学过,如今一字一句地念出来。

老秀才喃喃道。

“崇祯年......没了?”

老秀才的面色看不出来是喜是悲,只是茫然又忐忑。

自古以来历法总是如此的,每个朝代都会建立自己的年号。

譬如昔日太祖建元洪武。

但红袍军不这样,他们没有自己的年号。

他甚至知道为什么。

昔日这个制度由皇帝发起。

先秦至汉初没有年号,但那位雄才伟略的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始创年号为建元。

这是要让历史记住自己的意思,红袍军不是。

他们甚至没有皇帝,那位魏里长也从来没想过让人记住自己,他只是带着一点点改变这个世道。

从他们吃的,到他们住所,甚至精细到他们地面上踩踏的道路。

红袍军要老百姓自己记住自己,仅此而已。

他身旁的年轻工人咧嘴一笑。

“老丈,还惦记那苦日子呢?如今红袍军治下,咱们吃的穿的,哪样不比从前强?”

老秀才没说话,只是怔怔地看着告示,眼眶微红。

他想起了崇祯年间的饥荒,想起了饿死在街角的妻儿,想起了那些绝望的日夜。

如今,一切都变了。

“1637年......”

他低声念着,忽然笑了。

“好,好!这数字,比什么崇祯强多了!”

不远处,一个曾经在驿站当差的驿卒看着告示,忽然狠狠抹了把脸。

“娘的,老子再也不用跑死马送那些狗屁圣旨了!”

众人哄笑,笑声里带着释然,带着希望。

松江府,江畔。

潮湿的江风裹挟着鱼腥味扑面而来,十六岁的陈阿大蹲在新建港湾码头边的青石板上,粗糙的手指摩挲着告示上的字迹。

他不识字,但身旁去过识字夜校的工友正大声念着。

“自今日起,废除崇祯年号,改以公历纪年,今年为1637年!”

“1637年?”

陈阿大喃喃重复,眉头皱成一团。

“这.....啥意思?”

“就是不用崇祯了!”

工友兴奋地拍他肩膀。

“以后咱们记年,就用这法子!”

陈阿大怔了怔,忽然想起五年前的那个冬天。

那时还是崇祯年,他的老父说去大户人家讨饭回来给自己吃。

但自己找到他的时候,是在富贵人家背后的小巷子里。

父亲身上到处都是棍子留下的痕迹,他那么老了......老头子临死前攥着他的手说。

“儿啊......这世道,没活路了。”

现在,他每天能挣三十文工钱,码头建了食堂,管一顿饱饭。

“改得好!”

少年突然狠狠啐了一口。

“什么狗屁崇祯年,早该废了!”

吼着吼着,眼泪成串掉下来。

“爹,你要在这世道,儿管你顿顿饱饭,嘿嘿。”

陕北,黄土塬上。

刘老汉蹲在窑洞前,眯着昏花的老眼,听村里的教书先生念告示。

“1637年......”

“啥?”

刘老汉掏了掏耳朵。

“啥三七?咱要集体种药材了?”

“就是新历法!”

教书先生耐心解释。

“以后不叫崇祯年了,叫数字年!”

刘老汉歪着头,神情恍惚。

他想起崇祯初年的大旱,想起易子而食的惨状,想起饿死在逃荒路上的老伴。

“那......赋税呢?”

他突然抬头,浑浊的眼里透着警惕。

“改了年号,咱红袍军还加税不?”

集体生产,也得给朝廷纳粮啊,这要是加一星半点,都得落在他们头上。

“不加!”

旁边年轻的红袍军后生抢着说。

“里长说了,往后税制固定,丰年荒年都一样!”

刘老汉的嘴唇颤抖起来。

他慢慢站起身,对着告示深深作了个揖。

“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