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政通人和(6 / 7)

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4690 字 7天前

子,必然损害朝廷利益,故此刘继隆在表态后看向都察院的韩正可。

“都察既增员冗,宜严饬地方。诸道州县倘罹灾沴,按察使、巡察使须躬诣勘验,毋得稽违。”

“臣谨记圣训……”

韩正可连忙起身回礼,而后才在刘继隆颔首示意中坐回椅子上。

在他坐下后,李商隐也开口说道:“自天下太平开始,东畿与京畿便设为两京,天下百姓皆以两京富庶为最,故此行商涌入不断。”

“今东畿有民八十四万,京畿有民近三百万。”

“现在大旱虽然退去,但日后大旱如果继续到来,东畿倒是可以平安度过,可京畿道如此多人口,恐怕引发饥荒。”

“臣以为,山南东道经战乱而人口稀少,不如从京畿迁徙此前逆民五服者前往山南东道安置,既可以将山南东道数百万亩抛荒土地复垦,也能减少京畿道压力。”

李商隐方才开口,户部的封邦彦便主动站了起来:

陛下自旧历三年以来,徙民之役频仍,户部所费钱粮,计六百万缗之巨。”

“今若复徙京畿之民于山南东道,恐又糜费数百万。

“臣窃惟,国用方匮,黎元未安,轻举大众,非长久策,伏愿陛下明鉴。”

近三年来,刘继隆确实搞了不少大迁徙,所耗费的钱粮也是笔天文数字。

光是迁徙江南降卒及其亲眷四十万的政策都还没有彻底结束,后续又弄出要将四十多万逆民迁徙西北、西南和东北的事情。

现在这两件事还没落幕,结果又要将涌入关中的百姓迁往山南东道,这确实有些大动干戈。

虽说刘继隆抄没世家之财,导致国库十分充盈,但再充盈的国库也经不起这么消耗。

毕竟朝廷如今还在修浚吴淞江、黄浦江,更别提疏通运河和清理黄河河道,重铸河堤的事情了。

虽然这些都是利民之举,但齐头并进的消耗也太大了。

“京畿百姓过多之事,朕已然明了。”

“李相所言甚是,然天下疲敝也是事实,可先将降卒亲眷及逆民迁徙之事处置完善,再将京畿百姓迁往山南东道也不迟。”

刘继隆将这件事记下了,李商隐与封邦彦见状纷纷作揖唱声:“陛下圣明。”

眼见事情安定下来,刘继隆不免对封邦彦询问道:“此前抄没逆民之古董字画已入内帑,然诸道留滞宅邸别墅,不知有司可曾处置妥善?”

世家豪强留下的那些府邸可都是价值数百上千的豪宅,若是能将其尽数变卖,所获钱帛肯定不是少数,刘继隆自然没有忘记。

如今时间过去近一年,也是时候该问问这件事了。

“臣回禀陛下,诸多宅邸、别墅尽皆处置,获钱二百四十七万六千余贯。”

“钱帛已运入京中封存,待有司所需即取。”

封邦彦如实交代,群臣听后各有心思,但如今各司需要做的事情不是正在做,就是没有人手做,所以并未有人提出调拨钱帛。

见没有人开口,刘继隆便率先开口说道:“如今西域将士及官吏俸禄都由朝廷所发,但是西域距离两京过于遥远,所以日后陇右道的赋税就不要起运长安了。”

“陇右道的赋税聚集后,便发往西域解决将士和官员们的俸禄,陇右道的粮食也以转般法多运往西域。”

“日后京畿、关陇右、关内道的犯官和罪犯,也都发配西域的屯田折冲府屯田。”

“此事关乎天下根本,不可争议。”

对于刘继隆倾入资源的发展西域,许多臣子都有意见,毕竟如今的丝绸之路能带给大汉的贸易量也不过在二三百万贯左右。

但是大汉对西域的投入,每年起码有上百万贯,可以说完全吃力不讨好。

在群臣看来,只需要维持丝绸之路没有问题,将丝绸之路的贸易垄断后赚钱就行,没有必要把钱帛投入其中。

只是刘继隆既然说了不容争议,那群臣也只能闭上嘴巴了。

好在刘继隆没有继续讨论西域的事情,而是开始调转话题说起了新政推广的事情。

百官们见状,也纷纷开始汇报新政推广的事情。

刘继隆与群臣商讨了大半个时辰,将各种细枝末节的问题都处理好后,这便宣布了散朝。

只是散朝过后,他特意留下了李商隐,对京畿道的事情交代道:

“此事汝需牢记,待到降卒亲眷与逆民之事结束,便要将京畿之民往陇右、山南东道迁徙,同时将陇右犯事之民迁往西域。”

“臣领旨谨记……”

面对刘继隆的吩咐,李商隐不紧不慢应下,随后才与刘继隆说道:

“河北奏表朝廷,今辽东虽为渤海所侵,然渤海并未治辽,辽民不过二十余万口。”

“臣以为,渤海亦为我朝臣属,其国主大玄锡闻陛下继承唐统时,也曾派遣使者献宝恭贺。”

“大玄锡若知朝廷之意,想来也不敢与朝廷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