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政通人和(3 / 7)

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4690 字 7天前

的战事中也有他的身影,但他最后并没有舍弃家人,跟随刘继隆东进兰州。

磋磨二十余年,如今他才堪堪当上了疏勒镇都尉,心里说不后悔是不可能的,好在他十分满足当下的生活,并未过多纠结。

“这位的安危由某亲自带人看护,都尉不用担心。”

郑营田使开口解释,斛斯景闻言点点头,并未说什么,只是吩咐道:“若有什么难题,尽管找某。”

“是……”郑营田使躬身作揖应下,随后便见斛斯景转身离开了营田使牙门。

半刻钟后,随着带领少年人们去更换军械的军吏返回,郑营田使从他们手中接过文册,目光停留在了曹远仁的姓名背后。

“八斗步弓……”

郑营田使面露笑容,但不知道想起什么,却又摇了摇头。

换做旁人,十六岁挽弓八斗必然会赢得他的称赞,但这位毕竟是那位的孩子,而那位可是十七岁便挽弓近二石的存在。

如此对比,这少年人不免差了些……

“瞧那性子,是个能耐心干活的人,就是不知道等下乡之后表现如何了。”

郑营田使合上文册,将其放到桌案上,以便随时可以摸到后,便放心处理起了政务。

此时的他,只觉得疏勒的天气都凉爽了许多,不再容易那么令人焦躁了。

只是相比较他心境上的凉爽,明明处于更凉爽地方的旁人,此刻却十分焦躁。

“唳……”

同是六月,在西域燥热的同时,漠北东部草原之上飞禽盘旋,牛羊游荡。

远处的俱伦泊波光粼粼,而俱伦泊南部则是矗立着一座周长三四里的夯土城池,城池四周还充斥着各类河渠与规模不大的耕地。

这座夯土城池的城门上挂有石质的石匾,刻有“大都”二字。

在大都的城墙上,数十面写有“唐”和“乾符”年号的旌旗。

城内大多都是土屋,街道也为夯土筑成,百姓不过数千人,城墙上的军队数量也不算多,顶多三千余人。

饶是如此,能拉出三千甲兵的存在,也足够纵横室韦山西侧的广袤草原了。

“南朝增加了边塞的哨骑,党项那边的李思恭想要北迁,可他们如果北迁,某等难道要舍弃南边的大片草场?”

大都城中轴线上被视作“宫城”的某座院子正堂里,众多身穿绯色、绿色官袍的官员都在开口。

主位坐着李国昌、李克用两人,但两人身穿明黄色的圆领袍,好似天子打扮。

李国昌默不作声,坐在他旁边的李克用闻言则是阴沉道:“李思恭这狗鼠的家伙,莫不是以为能与某交锋?”

自李克用被赶出中原,流落草原已经过去了五年多的时间。

借助奚结部的支持,李克用联合奚人、契丹人三次南下。

不过除了第一次南下救出数千鞑靼、沙陀人外,其余三次皆以失败告终。

如今大汉反击,轻而易举便收复了营州,这令奚人和契丹人都感到了畏惧。

李克用在盖寓的建议下选择北上,依托室韦山的许多河谷修建城池,屯垦河谷土地,同时还在俱伦泊南侧修建了如今的大都城,开垦了三千多亩耕地。

只可惜漠北苦寒,三千多亩耕地只能种植莜麦与黍米,产出十分可怜。

饶是如此也足够了,毕竟这些作物本就不是给普通百姓吃的,而是专供鸦儿军和李克用等贵族吃的。

普通的百姓只能吃乳制品和野菜、野果,同时为贵族们放牧为生。

正因如此,大都城的人口才如此稀少,因为更多的百姓都在作为牧民放牧,亦或者在狭小的河谷中耕种生活。

漠北并非不可耕种,但由于地势平坦,入冬后的风雪掺杂冻害,使得许多作物不能耕种。

加上其绝大部分土层单薄,在不进行育肥的情况下,根本种不了几茬作物,所以合适耕种的地方并不多。

俱伦泊能开垦的土地不少,但缺点就是冬季容易遭遇白灾和冻害,所以李克用他们只会在开春后迁徙到此处,其他时候都在室韦山南部的山脉中。

“我们有五万部众,能拉出上万健儿与他交战,他若是想要投刘继隆,最开始就不会逃到漠南了。”

“此举,不过是想要侵占草场罢了。”

作为如今沙陀的谋主,盖寓将自己的推测说了出来,同时看向李克用道:

“漠北始终只适合休养生息,想要扩充实力,必须得南下从契丹人手中抢来草场和河谷才行。”

“辽水以北的室韦山河谷可以耕种不少作物,且无需担心风雪。”

“既然李思恭不安分,不如联合他出兵,将契丹在辽水北部的那些部落吸纳……”

盖寓提出设想,毕竟西边黠戛斯的体量太大,奚人距离大汉太近,唯有契丹人能对付。

契丹人虽然也十分强大,但如今的契丹虽然是八部联盟,但遥辇氏和各部的内斗十分严重,只要能合适的挑拨离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