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洪武元年(3 / 7)

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4899 字 7天前

南的目标,更别提充实岭南和黔中、湘西了。

如此想着,刘继隆微微颔首道:“诸道田册丈量不可急躁,需好生丈量,不可马虎。”

“臣遵旨。”封邦彦连忙应下,随后见刘继隆没有吩咐才重新落座。

在他落座后,刘继隆目光看向工部尚书窦斌,干脆利落的吩咐道:

“耕稼,衣食之源,民生之所资;而时有旱涝,不可不备。”

“今天下初定,国库充盈,工部当以水司官吏巡察,乘农隙相度其宜。”

“凡陂塘湖堰可储蓄以备干旱宣泄、以防霖潦的,皆宜因其地势修治。”

“此事虽以民受惠为主,然有司不可刻薄,募工月给米五斗或钱三百。”

“此外黄河、运河河道尽皆淤堵,现在正是应该清理的时候。”

“今以右都御史韩正可、侍郎张淮澄督工部征天下水工,自河北、河南、东畿、淮南各都督使司挑选军士,征募民夫,人月给米五斗或钱三百,分番赴工清淤,加筑河堤。”

“凡应募军民匠作,皆发夏衣冬袄、鞋两双,另发百钱赴工,作道里费(路费)。”

随着国库充盈,刘继隆最先做的便是要将天下荒废的水利给修葺恢复,同时将上百年没有大举清淤和加筑河堤的黄河治理完善。

这些虽然都是大工程,但却都是臣民喜闻乐见的大工程。

只要刘继隆不像杨广,将十几年的工期压缩到一年,而是像忽必烈和朱棣那样的慢慢干,百姓就不会有怨言。

更何况杨广让人干活属于自带干粮,而刘继隆不仅发工钱,还发路费和衣服。

他的这番做法,主要是效仿的朱棣。

朱棣时期营造北京,下西洋,疏通京杭运河,治理黄河、长江和吴淞江等江河,还同时北征蒙古和安南,甚至令人从松潘修驿站和驿道前往西藏南部的山南。

这些各种各样的大工程,放在其他皇帝手上,不说天下皆反,但肯定能激起较大的民变。

结果永乐年间北方最大的民变就是白莲教的唐赛儿起义,数量万余人,波及不到一个府。

这种规模的民变,放在封建时代下确实不值一提,哪怕是贞观年间也有青州起义这种民变。

只是由于记载内容不多,常被人所忽略。

朱棣能将北方民怨控制好的原因,除了夏原吉、郁新等人理政得力外,主要便是朱棣确实舍得给民夫发衣鞋粮食,服役超时还会额外发粮食和宝钞。

尽管永乐年间的宝钞贬值很快,但还不至于用来当擦屁股纸,起码还是能换点东西的。

一手大棒一手萝卜的手段,倒是被朱棣玩得十分熟练。

刘继隆不至于像朱棣那样压榨民力,但他萝卜大棒的手段还是可以参考的。

发些衣服鞋用不了太多钱粮,却能极大的安抚百姓。

在他思绪间,韩正可与张淮澄已经得令坐下,而刘继隆见他们坐下,当即也深吸口气拿起了一本文册。

“自古而今,开国将士多得爵位,本朝自是不差。”

“此为朕深思熟虑过后而定下的封赏,散朝后由南衙起草圣旨,发往各功臣府邸,不可懈怠。”

他将文册递出,杨公庆见状接过文册,随后侯在一旁。

待刘继隆起身,鸿胪寺卿见状深吸口气:“可班!”

符宝郎捧玉玺跟随刘继隆先行离去,殿外班值的羽林军则举鞭,鸣静鞭三响。

“万岁!万岁!万岁!”

群臣再拜,随后按照品秩大小自侧门先后走出乾元殿。

李商隐刚刚走出来,无数目光纷纷炙热的看向他,令他头皮发麻,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嘿嘿……义山先生也有如此狼狈的时候啊”

“还不如尔等近来催促太紧,若非如此,陛下怎会在常朝之上将此烫手山芋交给义山先生”

“哈哈哈哈……”

瞧着李商隐匆匆离去的背影,许多老臣纷纷投去热切的目光,紧接着急不可耐的返回了各当差衙门,同时派人去政事堂打听封爵之事。

匆匆赶回政事堂的李商隐,只能硬着头皮将这些人拦在政事堂外,同时召集官吏,加急处置起了这些文册上的册封事宜。

光从文册厚度来看,便知道被刘继隆册封的臣子不少。

只是真的干起来后,李商隐他们才知道这有多么不容易。

在他们的加班加点下,一份份圣旨开始经过起草、审议后发往各府。

一时间,整个洛阳城无比热闹,坐在家中享受天年的张议潮,无疑是第一批受封之人。

张议潮本就在刘继隆授意下获封了敦煌郡王,已然是勋爵顶点,故此他根本没想到自己还能受封。

“门下:敦煌郡王、检校兵部尚书张议潮,夙彰忠勇,克复河西;今加授世袭降等,仍检校太师;主者施行。”

“臣张议潮,谢陛下隆恩……”

敦煌郡王府内,张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