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遵令—
刘继隆对赵英吩附,赵英恭敬起身从刘继隆手中接过拔擢文册,隨后来到角落,从身为起居郎的敬翔手中取得都察院的详细制度后,这才缓缓退出了汉王府的正堂。
在他走后,刘继隆缓了口气后才看向敬翔说道:“汝觉得吾所制定的都察院与天下十五道监察制度如何”
“臣以为,殿下此举定能影响后世千年敬翔倒也不藏著掖著,当他从刘继隆口中听到將御史台併入都察院后,他就知道都察院崛起已经註定。
只是他没想到,刘继隆竟然在天下十五道都常设监察和巡察官员,这对於加强朝廷的威望自然是好的,不过官员们反对的声音肯定也不小。
若非刘继隆掌握了关西官学,说不定还真需要与这群人妥协。
至於现在嘛,敬翔只觉得天下大变也不过这两年时间了。
面对敬翔这番坦荡,刘继隆嘴角轻扬,隨后又將目光放在了桌案上的奏表中,同时感嘆道:
“此为开端,朝廷积弊百年,许多事情不得不除,不得不防.—“”
面对他这番话,敬翔十分认可的点了点头。
与此同时,赵英也紧赶慢赶的將刘继隆所交代的东西送往了南衙的政事堂,待李商隱看完都察院的制度和此次军功拔擢文册,已经是两个时辰后了。
“將御史台併入都察院,殿下这算是给某出了个难题啊“此事不难,若是有人为难,下官会將其说服的。”
李商隱揉了揉几乎紧皱一整日的眉头,感嘆著说出这件事有可能引发的后果。
对此赵英却十分平静,似乎根本不在乎那些旧臣的骚乱。
他口中的说服,恐怕不是李商隱认为的那种说服,所以李商隱听后便对他安抚道:
“此事,某需要与高相好好商议,中秋节后定能拿出殿下满意的章程。”
“既是如此,那下官告退了。”
赵英眼见李商隱不再抱怨,当即便作揖离开了政事堂。
在他走后,李商隱又重新拿起写有都察院制度的文册,不免深吸了口气。
“殿下对官员的监察,著实有些严苛了他毕竟出生在元和年间,而大唐对官员的监察和巡察力度相较来说並不大,故此在他看来,刘继隆这套法子几乎是在每个官员头顶都悬了把利剑。
这种防臣子如贼子的手段,等制度確定並传播开来,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如果没有关西学子为自家殿下托底,南边肯定会因为这件事而闹起来的,
想到这里,李商隱揉了揉眉头。
虽然天下太平才开始几个月,但他已经隱隱感觉到了自家殿下的变化。
他对官吏不再如当初那般宽容,反而变得有些严厉了。
这样的变化,令李商隱有些担忧,但他想到自己的年纪后,便只能摇头对都察院制度进行修改起来。
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北方的旱情依旧,而张瑛也在带人推波助澜的传播“唐运已终,天愁地惨”的流言和童谣。
“太白犯紫微,井底生尘灰;朱雀羽焦垂,老龙鳞甲摧—”
“田裂三千里,蝗飞蔽日唇;非汉不降泽,惟王可止悲“
八月,本该是北方开始秋收,百姓进行秋报的时候,整个北方却都在流传著上苍愤怒,唐运將终的童谣,且旱灾越厉害的地方,童谣流传的越广。
这些童谣配合李偷那些“荒唐”的举动,越是旱情严重的地方便越厌恶如今的天子。
在这样的环境下,洛阳城內的那些人也渐渐察觉到,距离唐运告终兴许真的不远了。
这种环境令豆卢琢等旧臣心中愤慨,更令身为皇帝的李偷变得焦躁。
正因如此,他再度召李梅灵入宫,而李梅灵也知道他想法,在入宫前找到了刘继隆。
“妾身参见殿下“公主不必如此。”
汉王府中堂內,看著从公主府来到此处的李梅灵,刘继隆只觉得李梅灵愈发娇嫩,丝毫不像生过孩子的女人。
纵使政务繁忙,但他还是不免生出几分想法,而李梅灵经过此前与刘继隆的相处,也知道刘继隆大概在想什么,於是继续行礼道:
“陛下召妾身入宫,故此妾身前来请问殿下,若是陛下禪让於殿下,殿下又该如何待陛下”
李梅灵的话,顿时浇灭了刘继隆的心头火,他喜欢美人不假,但美人在天
面对她的询问,刘继隆依旧平静道:“李氏起於陇西,便安置於临州,以陇西郡王封之,食邑五千户,准不称臣,受詔不拜,可用天子仪仗祭祀宗庙,仍行大唐正朔。”
“新朝爵位世袭降爵,郡王可享八代富贵——
刘继隆对李唐可以说十分不错了,不管是此前越称帝的李杰还是李儼,亦或者即將禪位的李偷,都可以算作优待。
此举除了要安抚人心,也是为了不开一个坏的头。
二王三恪这套制度,自东晋后便鲜少有人遵守,哪怕遵守也只是表面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