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张瑛劝进(5 / 7)

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4983 字 19天前

秋……”

对於百姓而言,废除徭役,平定乱世的刘继隆无疑才是他们的救星。

汉军十税二的税额虽然不低,但比起曾经那杂七杂八的杂税可要好太多了。

他能获得百姓支持,最关键的还是废除徭役,以及平均土地这两个政策。

这两个政策,是实实在在让百姓得到了好处的政策。

自此往后,百姓再也不用担心每年被州县和朝廷分別徵发两次徭役了,而汉王殿下发给他们的耕地,则是保障了他们有所耕食的未来。

两个政令的下达,顿时减轻了百姓身上最重的两座大山,他们自然拥戴刘继隆。

“民心可用……”

鼓楼上,刘继隆远眺百姓欢迎他车驾的景象,感嘆之余,目光不由来回打量。

他倒是希望有人能在今日刺杀他,可是他並未看到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渐渐地,他便將目光投向了街道上的百姓。

相比较南边的百姓,洛阳的百姓已经承平三年,哪怕经歷了大旱,甚至如今依旧处於旱情之中,但他们却仍旧顽强的活了下来,並且活得比曾经未遭灾时还要好。

这一切得益於刘继隆以工代賑的政令,以及罢黜苛捐杂税的行为。

不过更为重要的还是官员下县,吏员下乡,且官吏尽皆多为流官和每岁一考的考功制度。

在这些制度下,朝廷与地方尚且保持著廉政和高效的处置方式,但其中还是有不少害群之马。

洛阳北市街道上的百姓多为富户,穿著以锦缎为主,自然不能以他们的情况来衡量洛阳百姓的情况。

最能反应情况的,还是那些从南城往北城而来的百姓,而刘继隆挑选的这座鼓楼,正好能看到南城的情况。

但见许多百姓朝著南城往北城而来,他们身上大多穿著绢、布,脚上则是草鞋与布鞋为主,体型虽然瘦弱,面貌却十分健康。

比起当初刘继隆来到洛阳,所见到百姓衣衫襤褸,赤足行走且骨瘦如柴的情况,如今的情况不知好了多少。

这只是三年时间的变化,还是大旱情况下的三年变化。

如果大旱消退,隨著时间不断推移,天下的百姓还將生活的更好。

若是有足够的钱粮,朝廷的许多事情也能提早提上日程,而这便是刘继隆要扩散牵连,波及整个天下的原因之一。

不把这群世家豪强解决,土地兼併的问题就永远缓和不了。

刘继隆虽然已经分配过一次土地,但那点土地相比较世家豪强掌握的土地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土地兼併四个字,若是放在不諳世事的人眼里,恐怕只是大地主买卖小地主土地,小地主买卖富户土地,富户买卖贫农土地。

可放在现实中,土地兼併则是世家豪强依仗自家为官,以权力压服所有人,將他们的土地都强行低价买入。

土地即生產资料,只要它有价值和投资属性,便会不断滋生出想要侵占它的人。

刘继隆自然知道这个道理,也知道这种人不会被消灭,但可以被遏制。

他將这些世家豪强解决后,起码未来七八十年的时间里,不会有土地矛盾的问题。

只要后世之君能重振纲要,这个时间兴许还能延长。

他是管不了后世了,他只能保障他活著的时候,百姓能太平生活下去,且拥有上升通道就足够。

这般想著,刘继隆嘆了口气后走下鼓楼,提前返回了汉王府。

半个时辰后,当车驾进入汉王府,百官也纷纷前来拜见他。

经过刘继隆准许,百官纷纷进入汉王府正堂,將正堂站得十分拥挤,足有二百余人。

“参见殿下……”

当刘继隆从屏风后走出,无数人的目光纷纷落在了他的身上,而刘继隆也装作舟车劳顿的样子坐下。

“吾出东都近两载,如今终於討平天下而归,全赖诸位在东都操持朝廷,辅政陛下。”

“某等不敢……”

刘继隆有开府之权,但还不足以让眾人尽皆称臣。

他们之中派系复杂,有旧臣、有降將、也有陇右出身的老臣和关西臣子。

面对他们,刘继隆还是以安抚为主,但这时却见有人突然上前作揖:“殿下,侍中马成有事启奏。”

熟悉的声音和身影出现,刘继隆侧目看去,但见六十多岁的马成正穿著紫袍向他作揖行礼。

马成自岁初感到身体不適后,便由职官转为了散官,如今掛从二品侍中及柱国、县公身份在朝中行走。

他突然开口,让刘继隆差点以为自己回到了在山丹时候,但很快他又反应过来,如今的眾人各有利益,感情已经不如曾经那般纯粹了。

马成突然开口,显然是准备说些什么利益相关的事情。

“准”刘继隆平静回应,马成见状便继续道:

“明威將军李驥患病,臣奏请殿下准许李驥入洛治病。”

马成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