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收复安西(6 / 7)

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4889 字 19天前

,也不过是国人出身,只是阴差阳错的立下功劳,才慢慢成为了当时的贵族。”

“他们成为贵族后,并未表现出自己曾经作为国人时的那般赤诚,反而是开始防备自己身边的国人,只想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与其子嗣的手中。”

“臣以为,自私是人的本性,没人愿意把到手的权力、财富拱手让人。”

“世道如此,弱肉强食是改不了的,弱者成为强者后,必然会继续吞食弱者来强大自身,不可能帮助其他弱者成为与自己成为同样的强者。”

“若人人都是强者,人人都掌握权力,那权力还有什么用”

敬翔没敢说的太明目张胆,但他的意思,刘继隆已经知道了。

无非是说,如今这群平民出身的官吏,随着时间推移,所做的事情会渐渐向曾经的世家豪强靠拢,只不过换了个名字罢了。

“汝所说所想,吾自然清楚,可若是因为其结果不好而不改其原因,那百姓则将更无出头之日。”

“从贵族到世家、再到豪强和如今的平民官吏,天下始终是在向百姓靠拢的。”

“至少在更为公平的官学教育和科举下,登上庙堂的普通百姓会越来越多。”

“哪怕千百人中只出现一个为民着想的百姓,这项制度也是成功的。”

刘继隆话音落下,敬翔张了张嘴,不知道该说什么。

见他如此,刘继隆抬手隔空示意他听自己说,随后便说道:“等待新朝建立时,汝会知道吾今日所言何意。”

“是……”

敬翔见刘继隆这么说,当即便躬身行礼,而刘继隆也继续吩咐道:

“北撤的北兵,带饷告休三月,三个月后各自返回原籍驻地,听后调动。”

北兵南征半年有余,若是算上准备时间,那足足近一年。

对于刚刚经历过战事的他们来说,此刻无疑最想做的就是回家。

这些日子,刘继隆可以从各军奏表中看出,逃兵数量在不断增多。

光是上个月的逃兵数量,便已经多达三千二百余人,可见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趁此机会,让他们好好回家休息一段时间也好,不然逃兵的情况只会愈发严重。

这么想着,刘继隆又继续说道:“令南衙将江淮、东川等处官吏及籍贯此处的官吏调往江南各州县,以今岁毕业官吏补上。”

“吾希望明年能看到各道州县的人口图籍和田亩粮册,而不是抄旧。”

“是!”敬翔将此事记下,刘继隆则是继续看着火盆内不断炸开的爆竹,陷入沉思之中。

片刻后,当思政殿外响起脚步声,刘继隆缓缓抬头看去,果然见到了急匆匆赶来的赵英。

见到赵英面露喜色,刘继隆便知道是有捷报送来。

“殿下,安西、福建传捷!”

果不其然,两份捷报令刘继隆都不由得站起身来,赵英也加快脚步,将奏表递给了刘继隆。

刘继隆先拆开了安西的奏表,但见张淮深奏表他带兵收复姑墨、温肃、蔚头、疏勒、演渡、遍城等一镇五州,获胡夷蛮民一万六千六百五十七户,八万九千七百七十口,获牛马数万,牧群三十余万。

“好!”

眼见安西四镇中的疏勒镇收复,这也代表天山以南基本尽属朝廷,虽说还有于阗、仲云两个国中之国。

但是在华夏宗藩体系下,这两个有朝廷驻军的国家,无疑算是内藩。

“恭贺殿下收复安西全境,眼下只剩北庭的各处羁縻都督府和弓月、碎叶等要地没有收复了。”

赵英朝刘继隆恭贺,而刘继隆高兴之余,目光则是继续在张淮深奏表内容中向下看去。

果不其然,张淮深正在向他“索要”人口,并且提议将这近九万胡民迁往河西乃至中原。

张淮深有他的考量,那就是这些回鹘为主的胡民始终是不安定因素,疏勒距离龟兹、庭州都十分遥远,故此将其东迁才比较安全。

此外,将他们迁徙过后,他们此前耕种的三十余万亩耕地也将成为移民现有的耕地。

不得不说,张淮深的提议,很符合刘继隆对西域的看法,那就是移民实土,保障这块地方始终成为汉地。

如今的西域经过吐蕃和阿拉伯的割据,以及吐蕃在当地的屠杀,人口下降到了历史之最。

如果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将西域变为汉地,恐怕后世百姓都会怪罪自己错过这个好机会。

想到此处,刘继隆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随后说道:“敕令,令大都护张淮深迁徙胡民六万分置河西各州,发江北三万降卒及其家眷前往西域。”

三万降卒和其家眷,差不多有近二十万人口。

近二十万人迁徙西域,哪怕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抵达疏勒,对于汉家来说也是大功一件。

想到此处,刘继隆不忘补充道:“若是沿途有徙民因伤兵而无法迁徙,就地安置,不可苛待。”

“是。”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