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徐泗鼓噪(万字大章)(5 / 7)

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6342 字 26天前

李商隐明白了,刘继隆追求的不是王朝的长治久安,而是收复失地,安定地方。

“有些事情,开始容易,收尾就难了。”

李商隐还是想劝劝刘继隆,可刘继隆却摇头道;“若是连疆域都守不住,还谈什么收尾呢”

“河西尽做胡儿语的场景,某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某不过是能说官话,便能得到敦煌王(张议潮)的不断拔擢。”

“那样的场景,某不想再看到了……”

刘继隆的言论,着实说动了李商隐,毕竟他在凉州数年,凉州起先几年说的都是吐蕃语,这点他十分清楚。

当时他在凉州办公时,甚至需要翻译才能知道

明明都是同族,说的语言却不一样,甚至连生活习性和文化都相悖。

当时李商隐就在想,若是没有刘继隆横空出世,再过几十年,河西恐怕连会说官话的汉人都没有了。

“即便殿下愿意,可殿下的子孙后代能有殿下的气度和雅量吗”

李商隐叹了口气,刘继隆却爽朗笑道;“某只管生前,至于身后事,只需要天下能维系太平就足够了。”

人亡政消这种事情,刘继隆早就做好准备了。

他的许多想法都与这个时代相悖,这注定了不可能有太多人理解自己。

说不定等自己死了没多久,自己的政令就都被罢黜了。

刘继隆倒也不伤感,只是笑道:“二十年平天下,二十年治太平,希望某能活到古稀之年,希望义山能活到鲐背之年吧。”

见刘继隆动不动就七十岁九十岁的说辞,李商隐原本还有些伤感的情绪,顿时烟消云散。

他现在愈发怀疑,刘继隆压根不需要什么族谱证明,单他这个豁达的性格,简直与史书上的刘邦一模一样。

“此事臣先回去草拟个章程,不过关西的那些官员将领,恐怕会有非议,这点只能由殿下解决了。”

李商隐给刘继隆提了个醒,刘继隆则是笑呵呵的点头:“放心吧,某自有打算。”

见状,李商隐便也不再说什么,只是起身朝廷作揖,将文册放回桌上后转身离去。

在他走后,赵英便从耳房走出,来到刘继隆面前作揖。

“这段时间,这群人可曾老实”

刘继隆侧目看向他,赵英则是恭敬回答:“萧沟、刘瞻等许多官员都相较老实,不过依旧有不少官员在妄图颠覆殿下。”

“呵呵……”刘继隆忍不住笑了,这群旧臣如果真的有这般手段,历史上也不至于被欺负成那个样子。

“不必管他们,暂且留着,只需要好好监视便可。”

“必要时刻,也可以为他们牵线搭桥,让他们与那些地方世家豪强牵扯上。”

刘继隆话音落下,赵英便猜到了他的意图。

与其一家家的查抄,倒不如直接弄出个大案,把他们一锅端。

现在虽然还不是端掉他们的时候,但等刘继隆需要的时候,他们一个都逃不了。

“对了,将东川水师调往江陵,让耿明准备打造战船。”

“五千水师还是太少,扩军至两万吧。”

“此外临州的火炮如何了,是否已经铸造出来了”

刘继隆抛出问题,赵英不假思索的点头:“三十门铜炮已经在运往代北的路上,不过火炮沉重,即便有殿下令人制作的炮车,每日也只能行进三十里,最少需要四个月才能运抵代北。”

由于铸炮技艺不足,倍径和炮壁暂时无法精进,故此火炮沉重,射程也不过四百步。

饶是如此,威力也比现在的投石机要大多了。

对于火炮的沉重,刘继隆倒也并没感到意外,毕竟数百年后的明清交际时,明军和清军的火炮,通常都需要耗费行军两三倍的时间才能运抵。

若是汉军从临州调往代北,起码需要五十天时间,火炮需要四个月也不奇怪。

“炮壁和倍径的问题,让临州的工匠尽快解决,若是解决不了,那就从十月开始铸造火炮,铸造的火炮都运往江陵,装备水师战船,让水师的水兵熟悉火炮。”

“是!”

见赵英应下,刘继隆稍微安了些心,因为他敢对张议潮说三年平定天下的前提就是火炮。

只要能在江北击破高骈主力,随后再击败高骈的长江水师,整个江南想要平定就不会太难。

这般想着,刘继隆便让赵英退了下去,堂内只剩下了他翻阅文册的声音。

在他做好准备的同时,被李阳春打得脱甲割袍的朱温却已经仗着军马马速足够快,直接逃往了沂州的临沂。

临沂这个地方位于兖州、密州、海中的中心,且有五莲山作为东侧屏障,沂蒙山和尼山山脉为西侧屏障,北边有穆陵关、沐水作为屏障。

整体除了南边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外,地势可谓十分不错。

但正因如此,朱温才会急匆匆撤回临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