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道的百姓死伤数量还会增加,而河北道百姓死伤太多,将会严重影响刘继隆后续对东北方向开发的计划。
不提渤海国,但至少辽东是要收复回来的,燕山北部的奚族和契丹人也需要解决。
总之刘继隆想做的事情太多了,大唐自安史之乱后,汉人生存空间不断萎缩,他得把萎缩的部分重新滋生回来,甚至要扩大才行。
这个计划需要很多人口,而刘继隆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将百姓负担降到最低,这样才能让人口滋生。
百姓的负担,大部分来源于苛捐杂税,而刘继隆并苛捐杂税入田税,摊丁入亩中,并给地方留足钱粮,这种情况下地方只要不遭遇波及数州的大灾,基本能够自给自足,甚至有所富余。
正因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敢设苛捐杂税的官吏,被绞死也是活该的。
反正关西还有十数万学子等着毕业后当官从吏,刘继隆也不怕牵扯太深。
若非天下尚未安定,他已经开始严抓严打了……
“若是无事,便都退下吧,义山留下。”
“臣(某)告退……”
刘继隆示意众人退下,高进达等人尽皆离去,只留下了李商隐。
李商隐留下后,他自觉坐到了左首位,距离刘继隆近些。
刘继隆看着他虽然五十九岁,却依旧神采奕奕的样子,也不免感叹起来。
他记得历史上李商隐似乎是四十多岁就抑郁不得志而病死,可如今不仅身居高位,还精神奕奕。
以他如今状态,恐怕不仅能见到自己开太平,还能见到自己治太平。
“关西官学,除陇右外,差不多可以都停罢招生了。”
刘继隆开口便让李商隐惊诧起来,而刘继隆也不避讳,直接拿出桌上关于河东的文册递给了李商隐。
李商隐起身接过,稍微翻看后便皱起了眉头。
虽说李商隐早年曾自称李唐宗室,但他家境却并不富裕,五服内亲戚更是少的可怜,所以刘继隆不用回避他。
“这是河东镇的图籍,河东镇内三百六十余万亩耕地,五成土地被世家豪强瓜分,剩余五成则由上百万口百姓平分。”
“如此情况,必须得做出改变,世家依仗的,无非就是天子需要他们帮着治理天下,但吾不用。”
“关西的那些学子数量如此之多,总不能让他们毕业后回乡种地,这天下的官吏之位,便是留给他们的。”
“朝廷每年耗费数百万贯培养他们,为的就是将来五年,而今也差不多了。”
“关西除陇右外官学,暂时停罢五年,五年后重新招募学子,然官学不再提供纸笔砚墨及饭食,只免费提供住宿。”
刘继隆的话,让李商隐明白了他的态度,但明白过后他却不免道:“若要做到公平,陇右也应该如此。”
“不然届时百姓尽数逃亡陇右,那……”
李商隐话音说到一半却停了下来,错愕看向刘继隆,似乎明白了什么,不免道:“殿下是准备让百姓都往陇右去”
“嗯!”刘继隆颔首应下,说到底他就是在用免费教育来吸引贫苦的百姓。
这个时代读书,哪怕十分贫苦的情况下,每年也需要二十多贯来支撑,差不多是眼下四十亩地的产出。
普通百姓,自然读不起,哪怕之后朝廷重开官学,但纸笔砚墨和饭食还是得百姓自己掏钱,每年十贯总是需要的,是十几亩土地的产出。
学子读书,若是就读小学、大学,那便是十年,所需上百贯。
若是迁往陇右,便可省下上百贯钱。
李商隐明显也知道,但他忍不住皱眉道:“只是如此,能吸引到的百姓终归是少数。”
“嗯。”刘继隆颔首认可,但随即补充道:“但若是日后只要毕业的大学学子,便可参加科举,即便考不上也能担任吏员,走吏员一步步升迁为官员呢”
李商隐坐不住了,刘继隆这种手段在当下来看,似乎完全是把官吏的位置当成筹码来吸引百姓。
以这种思想培养出来的官员,李商隐不敢想他们真的当官后会如何。
刘继隆看出了他的想法,故此说道:“平民子弟做官从吏是贪,世家豪强子弟做官从吏也是贪。”
“贪腐之人是杀不尽的,只能做到缝缝补补,等到已经无缝补的时候,大厦将倾也实属应该。”
能如刘继隆这种豁达讲述自己所创王朝覆灭的人并不多,李商隐看着他忍不住道:“殿下还真是有高祖之风……”
这个高祖,显然不是李渊。
对此刘继隆轻笑:“吾自然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正如吾所说,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种办法。”
“朝廷丢失辽东多少年了丢失南中、西域又多少年了”
“这些地方需要人口,但等天下太平后,想要迁徙人口就只能强行迁徙。”
“强行迁徙的人口,始终会跑的,只有自己心甘情愿过去的人口,才能更好的留在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