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河东事毕(万字大章)(6 / 7)

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4722 字 26天前

向唐者甚众,虽无力扶持大唐,然刘牧之亦需支持,故尚公主而可定朝野。”

“这!”刘瞻瞪大眼睛,他还真没想到萧沟竟然想着让刘继隆娶李梅灵,毕竟刘继隆和李漼同年,虽说刘继隆长子不过十三岁,但到底是一个辈分的人。

让刘继隆娶李梅灵,这不是变相让刘继隆矮了李漼一倍吗

以刘继隆和李漼的恩怨来看,刘瞻自认为刘继隆不会答应。

对此,萧沟则是解释道:“某清楚刘牧之性格,其人重信义与百姓,若能娶公主而安定局势,他定不会拘泥这些细节。”

“公若不信,某可邀郑、李、王三位尚书前来,想必三位也定不希望太宗血脉受损。”

“这、唉……”刘瞻叹了口气,随后只能点头道:“只怕三人不会前来。”

刘瞻自然清楚当初北司的杨玄冀等人把王式、郑畋坑的有多惨,李忱在位时,南衙北司更是不断为难李商隐,所以对于三人是否会来,刘瞻有些没底。

相比较他,曾经在刘继隆麾下任职的萧沟却十分清楚,对于这群人来说,太宗和大唐是两件事。

只要诉求合理,三人便没有拒绝的理由。

“某现在就去操办此事。”

萧沟颔首,随后起身向外走去,而同在南衙当差的王式、郑畋、李商隐等人也很快接到了萧沟的邀请。

对此,三人的反应几乎一致,都是派人将此事通禀汉王府,等待刘继隆回应后,他们才起身前往了门下省衙门。

前后不到一个时辰,三人抵达时,此处衙门内已经出现了不少官员。

在这其中,还有刘继隆的外兄(舅子)封邦彦及张氏在京当差的张淮澄。

刘继隆到来后,虽然没怎么和封邦彦走动,但对封邦彦和张淮澄的赏赐却不少。

眼下封邦彦担任户部侍郎,张淮澄则担任刑部侍郎,二人另外还有三品的文散官和县伯的爵位。

眼见此地来了这么多人,以王式为首的三人便放松了戒备。

他们三人被安排坐在左首位,而右首位则是留给了张淮澄和封邦彦等人。

堂内数十名官员,大部分都是正五品及以上的实职官,其中不少人都是刘继隆从长安调遣而来,但昔日曾经为唐廷官员的官员。

眼见萧沟、刘瞻召这么多人前来,他们也纷纷安下心来,而萧沟与刘瞻看到这么多人都来了,随即说道:

“自古而今,凡王朝交替时,前朝宗室多遭屠戮,而今太宗血脉不过百六十余人,若遭折损则我等臣亏难当。”

萧沟这话说出后,堂内不少官员纷纷皱眉,毕竟萧沟几乎是把日后的事情放到了明面来说。

他们想走,但看见李商隐及王式、郑畋没有离开,便纷纷耐下了性子。

萧沟也知道,这种对刘继隆针对性太强的话不能多说,所以他话风扭转道:

“王朝交替,实乃天数,大唐传国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四年,乃历代之最,天眷于此而终,无可奈何。”

虽说两汉的概念在唐代兴盛,但还是有不少人并不认可,动辄称呼大汉传国四百年。

不过如今显然不是争论这个的时候,所以诸多官员也没有反驳萧沟的话,而是继续听下去。

“汉王仁德,然其麾下毕竟多白衣出身,恐威胁太宗血脉。”

“某与几之兄商议过后,承希望于诸位同僚,共劝汉王尚公主同昌,以此庇护太宗血脉。”

李唐宗室传至如今,实际上有一千八百余人,但大头都是李渊及其兄弟的后代,属于李世民的后代都被武则天和朱泚二人清洗了七七八八,如今还活下来的确实只有一百六十多人。

按照萧沟和刘瞻的态度,刘继隆日后登基称帝是必然的,无法阻挡的,而他们要做的就是保存太宗血脉。

让同昌公主嫁给刘继隆是其中一个办法,毕竟以刘继隆的性子,总不可能把李梅灵的兄弟姐妹全部杀光吧

只要能保住李漼这一支,其它的宗室怎么处理,刘瞻和萧沟就不管了,或者说管不了。

二人话音落下后,堂内官员纷纷思虑起来。

眼下心向大唐的官员确实多,但与其说是心向大唐,还不如说是心向太宗时期的大唐。

刘瞻与萧沟的办法,既能尽最大程度的保全太宗血脉,又能让心向太宗的官员放下心来,获得这些官员的支持,不管怎么看都是好事。

“汉王性子刚强,昔年黠戛斯以助兵十万为由,要求汉王休妻再娶,而汉王叱责黠戛斯使者,这才有了碛口之战。”

“若是尚公主,只可为孺人,而不可争夺王妃之位。”

李商隐在众人沉默时缓缓开口,这让不少心向大唐的官员脸色微变。

大唐对亲王的妃嫔有严格限制,王妃为正一品,只有一人,而孺人即侧妃,只有正五品,可有两人,再往下就是正六品的媵(陪嫁),限制四人,最后则是无册封的妾,不受限。

刘继隆倒是没有册立过侧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