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河东事毕(万字大章)(5 / 7)

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4722 字 26天前

冬月的冬至,无疑是古代节气中最为重要的几日,故此朝廷通常都会在冬至举办大朝会,如今也不例外。

“上千万岁寿……”

“兴!”

洛阳紫薇城乾元殿内,当十五岁的李佾穿着冕服,懒洋洋坐在主位的样子呈现众人眼前时,诸如萧沟、刘瞻等依旧心向大唐的官员,不免都心情复杂,只觉得心被人攥紧,抽搐疼痛。

自从刘继隆入洛以来,李佾便被刘继隆放养式管理给放飞了天性。

对于李佾,刘继隆的要求就是不能闹事,严格在北衙六军监督下活动就行。

哪怕是他要离开洛阳,前往洛阳四周游猎,刘继隆也没有阻止。

反正每年调拨给宫廷的钱帛就那点,又有杨公庆和西门君遂、张瑛不断监督,根本不用他操心。

对于玩心很重的李佾而言,哪怕他知道自己是傀儡,但这样的日子依旧让他感到快活。

“陛下……”

忽的,站在百官门前的刘继隆主动开口,而他开口后,原本有些懒洋洋的李佾都不免坐正了,生怕被刘继隆呵斥。

哪怕刘继隆从未呵斥过他,但他每次见到刘继隆,都能从对方身上感受到令人窒息的威压。

“今年朝廷岁入四百二十余万贯丝绢杂项,一千七百二十五万石田赋,除养军及维持朝廷及地方衙门运转外,尚能积蓄二百四十六万石税粮。”

“此外,诸镇奏表起运夏粮五十六万石,秋粮七十二万石,此批起运粮草,将尽数运抵滑、宋二州。”

“天平军张思泰,趁朝廷平叛而作乱,先帝不得已,只能兹授其天平军节度使之职。”

“然此僚三番五次拒绝起运,臣以为不讨平,不可彰显朝廷威严。”

“此外,义昌军节度使卢简方亦两年不曾起运,几次拒绝朝廷催促,臣以为理应纳入讨平之列。”

刘继隆的话音落下,朝堂上不少心向大唐的官员,纷纷在心底叹了口气。

若是刘继隆出兵讨平义昌、天平,那北方就只剩河朔三镇和昭义、兖海五镇了。

淮南与徐泗又与刘继隆关系暧昧,待刘继隆讨平五镇,二镇恐怕转瞬间便要归附。

若是淮河以北尽属于他,那距离他三辞三让,又还能有多远,届时洛阳城内上百宗室又该是何种下场

这些大臣忧心忡忡,其中也包括了身在汉营心在唐的郑畋。

“朕尚年幼,此事由汉王定夺吧……”

李佾知道自己是傀儡,所以他在经过最开始的惶惶不可终日,渐渐认清现实,然后开始了现在及时行乐的日子。

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毕竟自南北朝以来,许多皇室被推翻后屠戮,距离最近的前隋,虽然不至于灭绝,但也只剩下了杨政道这一脉。

杨政道能活下来,还是因为当时在位的是李世民,若是换做李渊,那杨政道的下场多半与杨侑差不到哪去。

隋唐起码沾亲带故,李世民也足够仁德,而刘继隆与大唐,不提他和李漼的恩怨,单说李忱几次针对刘继隆,就足够让刘继隆生出不少埋怨。

若是刘继隆将这些恩怨都算在自己头上,他恐怕也只有这两三年好日子了。

想到这里,李佾只觉得鼻头一酸,而殿上的刘继隆却没有这群人想的那么多。

眼见目的达到,他便恭敬行礼,随后退回了自己的位置上。

见他不开口,鸿胪寺卿的官员只能开始唱奏贺表,随后草草结束了这场大朝会。

刘继隆率先走出乾元殿,随后在高进达等人的拥簇下,往紫薇城外走去。

待他走后,百官也纷纷散班,各自返回衙门当差去了。

不过在这其中,身为宰相的刘瞻与萧沟却在门下省衙门中会面,二人忧心忡忡,先屏蔽了左右,然后才说道:

“刘牧之三月平定三镇,眼下又要对义昌、天平动手。”

“如此速度,恐怕在平定义昌和天平后不久,他便要对昭义和兖海动手,随后开始讨平河朔三镇,再举兵南下了……”

刘瞻忧心忡忡说着,萧沟则是沉吟道:“以历朝历代先例来看,事情如此,即便刘牧之不愿称帝,也由不得他。”

“如今洛阳内外尽是刘继隆麾下兵马,我虽施展手段,却根本无法在城内插入钉子。”

“届时刘继隆若是统一北方,其麾下臣工必然会劝进。”

“大势所趋,你我难以阻挡,可太宗血脉,怎能绝嗣”

“不若效仿杨妃之故,以帝女嫁刘牧之。”

萧沟话音落下,刘瞻顿时犹豫起来:“这、这……内廷似乎并无帝女。”

刘瞻所想的,自然是李炎或李忱的女儿,但这些女儿大多出生在会昌、大中年间,基本都被李漼给许配给他人了。

萧沟与他所想却不同,故此在他开口后,萧沟便道:“同昌公主为先帝所钟爱,且年龄适配,若与刘牧之结合,定能诞下子嗣。”

“如今天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