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天下皆乱(万字大章)(6 / 7)

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4562 字 26天前

张延晖疑惑开口,他还以为刘继隆要演许多戏才会结束,不曾想竟如此短暂。

对此,刘继隆却脸色变化平静,冷静道:“让他们自己去想,而不是演戏。”

“点到为止,正好。”高进达抚须走出,而他身后几名官员则是上前将桌子摆好,将奏表也都摆到了桌上。

“白得了不少马匹和牧群,这些马匹和牧群就交给曹茂在丰州、胜州放牧吧。”

刘继隆对高进达交代着,随后又说道:“夏收已经开始,北方至今没有降雨,看来北方今年又要继续遭遇一场大旱。”

“江南不起运,朝廷也不可能起运钱粮给北方诸镇,届时诸镇必然会发生摩擦。”

“河中、河阳、胜州的粮草都准备如何了”

汉军暂时无法东进,但却不代表刘继隆就要停下。

河南没有粮草供给,但河东却有两个镇可以供给,更何况还有河中背后的关中。

“晋州囤粮三十万石,泽州囤粮五万石,胜州囤粮七万石。”

“河中有驻兵七万,其中两万是新募新卒,而胜州如今只有五千马步兵驻扎,但南边的麟州随时可以抽调一万步卒北上。”

高进达不紧不慢的将河东及其周围局势说出,同时询问道:“殿下是准备先拿下河东镇,还是一口气把河东道都拿下”

面对问题,刘继隆颔首道:“先拿下河东镇,看看河东镇情况再休整几个月,等待秋收后继续北上。”

他话音落下,众人尽皆颔首,陆龟蒙也说道:“忠武、义成、宣武三镇,此前有民一百四十万口,耕地千万之巨。”

“如今清丈过后,人口不足五十万,其中还有七万是从河中、陕虢等处发配过去的,土地尽皆抛荒。”

“如今虽说清丈结束,田地已经开始均分,但以此百姓数量,恐难复垦荒地。”

“加之今岁三镇赋税蠲免,又开放粮仓来保障百姓口粮,以此复垦,所以今岁不仅无法从三镇获得赋税,还要输送一百万石粮食进入三镇。”

“眼下山南东道已经转运三十万石粮食进入唐州、蔡州、颍州。”

“三州十六万人口,足够凭此粮食撑到秋收。”

“不过北边的七个州,计三十二万口,遭受破坏更重,需要最少七十万石粮食,才能让百姓撑到秋收。”

陆龟蒙将情况说完,又继续说道:“眼下河中、陕虢、河阳、东畿等镇有六十七万口百姓,耕地四百余万亩。”

“诸镇粮仓,存入粮草一百二十七万石,但河中河阳的三十五万石不能动。”

“若转运七十万石前往三镇七州,沿途损耗在两成左右,所以最少起运八十五万石才较为稳妥。”

“不过起运过后,诸镇官仓便只剩七万石,虽说能撑到夏收结束,但今年夏收恐减产,届时恐怕收不上来多少粮食……”

陆龟蒙话音落下,罗隐便主动作揖道:“殿下,我军粮仓主要是巴蜀,而巴蜀粮食走陆路则损耗太大。”

“臣看过剑南道的粮册,起运五十万石,运抵关中便只剩下三十二万石,再运至洛阳便只有十八万石,运抵宣武镇宋州则只剩十万石。”

“臣又翻阅了过去百年的漕运,若是能收复江陵,走长江进入汉水,从襄阳将粮食转运陆路进入中原,最后运抵宣武镇宋州,五十万石粮食,最少能运抵二十万石。”

“若是能收复长江以北,走运河北上,则能运抵二十五万石。”

水路的好处通过罗隐的描述而呈现出来,不过以汉军的补给看来,如今恐怕无法收复淮南,但收复江陵却问题不大。

想到这里,刘继隆目光看向张延晖,对其吩咐道:“你走一趟南衙,请调江陵尹萧邺入京述职,担任书左仆射。”

“此外,以耿明担任江陵尹,限萧邺九月初一前入京。”

“是!”张延晖躬身应下,随后便要前往南衙。

高进达见状,赶忙作揖道:“臣身为同平章事,理应前往。”

“好!”刘继隆没有阻拦,而是准许了高进达跟上。

二人离去,刘继隆也没有什么需要吩咐的话,便遣散了罗隐和陆龟蒙。

如今的汉军,算上关东七镇的人口,其治下人口已经突破千万,若是还能收复河东和江陵,人口达到一千二三百万也是十分轻松的。

想到这些,刘继隆起身准备前去张议潮府上品茶,而与此同时前往南衙的高进达、张延晖也找到了刘瞻、萧沟。

二人将刘继隆交代的事情说出来,刘瞻与萧沟脸色虽然不好看,却不敢阻拦,只能与点头同意。

在他们点头同意后,张延晖便派人告诉张瑛,让杨公庆起草圣旨,发往了南衙。

不给萧沟和刘瞻犹豫的机会,高进达便将旨意发往了江陵。

做完这一切后,高进达带着张延晖往自己的衙门走去,送二人走出衙门的刘瞻与萧沟则是在二人走远后,脸色阴沉起来。

“江陵若是为刘继隆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