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试卷,由佛道大德高人出卷。”
“科考过后,唯前一千二百人可获取度牒,其余僧道只能以俗人身份,等待第二年科考。”
“如果有僧道不愿意科考,也可前往吐蕃、西域等地传法。”
“凡选择前往吐蕃、西域传法的僧道,可前往兰州、临州等西境诸州领取度牒,但需要担任三年僧官。”
“僧官从低到高分为沙弥—比丘—禅师—法王。”
“道官从低到高则是分为道童—道士—法师—真人。”
“前往吐蕃、西域等处传法的佛道,可领取钱粮,往吐蕃、西域等处修建寺庙,朝廷每年还会发放钱粮来维持寺庙。”
“僧道官员晋升,需要科考并得到祠部与司封司亲往其传法地,考核其传法百姓数量来决定是否晋升。”
“详细的,还需要大德你们做出具体安排。”
“此外,若是晋升到了禅师、法师,即可返回大唐。”
“返回后,虽不享受俸禄,但可在大唐地方州县担任住持。”
刘继隆制定了一套复杂的僧道官员体系,为的就是传法吐蕃,让吐蕃不断从文化、经济上依附中原。
本来只想弄一个僧官制度,但考虑到只有僧官制度,到时候一群人跑去做道士就不好了,所以干脆一视同仁。
既然这些僧道想要享受免税和地方衙门关照的待遇,那就拿出真本事来科考。
一年一千二百的名额绝对不低,对于有真功的僧道来说,不存在考不过去的情况。
反倒是那些本就想着躲避赋税,享受力役待遇的僧道,则完全可以选择前往吐蕃地区传法。
只怕他们享受到了僧官制度下的权力后,会舍不得回到中原。
明代西北许多家族,就是因为明代在吐蕃地区施行的僧官制度,选择将孩子送往吐蕃,最后成为影响一地的法王。
在这其中岷州包氏家族可谓是佼佼者,走出了不少法王、佛子、国师和禅师。
“若是如此,恐怕中原佛道势微……”
悟真有些担心这点,但刘继隆希望的就是中原佛道势微。
“这点请大德放心,这只是刚刚制定的制度,日后还会进行改进。”
“只要有真功,便不怕通不过科考。”
刘继隆这话倒是让悟真无话可说了,毕竟他也知道僧道之中有许多滥竽充数的人。
不过将僧道送往吐蕃,这恐怕并不容易。
“没卢丹增会支持殿下吗”
悟真询问起了他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刘继隆却不假思索道:“他想要统一吐蕃,只能选择支持吾。”
“如此甚好,但此事还需要某回去仔细斟酌。”
悟真松了口气,而刘继隆见状便起身准备送他出去。
二人没有交流以前的事情,显然刚才的话题让悟真有些混沌,他需要清醒清醒才能来找刘继隆许久。
对此,刘继隆将他送到了马车上,而此时陆龟蒙也刚刚抵达汉王府,并从另一辆马车上走了下来。
见到刘继隆,他连忙上前对刘继隆作揖:“殿下,三司会审结果出来了。”
“进去说。”刘继隆示意他跟上,随后带着他与罗隐往内走去,不多时再度回到了正堂。
陆龟蒙呈上一本厚厚的文册,刘继隆则打开不断翻看。
文册中,记载了每一名被抓官员的口供,以及从其家中找到的田产、宅邸和钱粮绢帛。
由于被抓的基本都是正五品及以上官员,他们的财富还是很可观的。
少则数百余亩土地,数十贯钱粮;多则数千亩土地,近万贯钱粮。
当然,在这其中令刘继隆最为惊讶的,还是身为咸通年间在任时期最长的宰相路岩。
尽管路岩的供词是空白的,但三司在路岩家中找到的田契便从长安到洛阳,乃至其家乡魏州等数十万亩耕地。
除此之外,其家中还有百万钱帛和二百多箱的金银和奇珍异宝,以及三百多袋香料。
路岩在洛阳城内的府邸也远远超过朝廷规制,其中蓄养的奴仆和伶人及妾室便多达三百余人。
也难怪路岩没有供词,恐怕是觉得自己既然已经对他动手,以他的家产,不论他是否贪腐都会被论罪了吧。
“路岩虽然没有供词,但许多人对其攀咬,称其操纵刑狱,收钱免罪,钱多者生,钱少者死。”
“除此之外,卖官鬻爵等事情也确实属实,地方上不少节度使和官吏都向其捐献了不少钱粮。”
陆龟蒙眼见刘继隆停在路岩这里,连忙对其解释了起来。
刘继隆听后,也不由倒吸口凉气,末了说道:“他们攀咬出了多少官吏”
“不少于六百人!”陆龟蒙连忙回应,刘继隆听后颔首:“尽数抓紧御史台狱,如果关不下就关进大理寺和刑部。”
“把这本文册抄录,送一份给宫中那位看看,让他看看毁了他祖宗大唐的到底是吾,还是这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