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抄家除暴(万字大章)(3 / 7)

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4810 字 26天前

机会大军东进宣武,梳理漕运。”

眼见刘继隆刚刚才说要拿下义成,如今又把手伸向宣武,刘瞻不得不硬着头皮站出来作揖。

“陛下,臣以为宣武镇时局尚好,不必大动干戈……”

刘继隆见刘瞻搅局,却也并不生气,只是摆事实道:“刘相所言,吾并不认同。”

“自腊月以来,天下稍安,而诸镇竟不起运。”

“臣以为,当以山南西道节度使陈靖崇为忠武、义成、宣武三镇节度使,率军二万进驻宣武,同时疏通运河,催促诸镇起运秋粮及夏粮。”

“倘若诸镇尽皆拒绝起运,那天下人又该如何看待陛下又将如何看待朝廷”

“连赋税都收不上来的朝廷,又如何能让诸镇信服,百姓信服”

刘继隆先起了个高调,接着才说到现实的。

“且不提百姓如何信服,单说在京官吏及皇城度支便不下一百五十万贯,而朝廷去岁九月至今,除河东、河中、陕虢、河阳及东畿、江陵等处起运了钱粮外,余下诸镇尽皆没有起运钱粮。”

“朝廷所获赋税,折色后不足二百万贯,若是臣不有所作为,恐怕今年在京官吏及陛下都得缩衣节食,积欠度支俸禄了。”

眼见刘继隆用俸禄威胁,许多官吏只能闭上了嘴,而刘瞻虽然还想继续开口,但他也知道自己不占理。

虽然他可以用关西诸道的赋税来说事,但刘继隆也能用关西官吏和军队的俸禄和军饷来说事。

到时候刘继隆恐怕索要的就不只是宣武、义成二镇,而是更多了。

“是某考虑不周了……”

刘瞻只能忍着脾气退下,而刘继隆则是眼见他退下后,将目光投向了李佾。

李佾见刘瞻退下,只能干笑着点头:“如此便依汉王所言,只是这陈靖崇转忠武、宣武、义成三镇节度使后,那山南西道……”

刘继隆见状,继续作揖道:“山南西道处于内地,安危不必担心,可以任酒居延为观察使,兵额削至一万五千即可。”

经过刘继隆的调派,诸道、镇兵马皆有调整,但总数依旧保持在二十八万左右。

二十八万兵马,已经足够刘继隆统一天下了,如今限制他的只有补给。

虽说有运河可以补给粮草,但攻城掠地肯定会远离运河。

忠武、宣武、义成三镇民生凋敝,官仓空虚,土地抛荒,这些问题初步解决后,才能作为大军前哨站,支撑大军东征北讨。

陈靖崇在治理上还是很有一手的,刘继隆对他还是十分信任的。

“既是如此,那便由汉王操办安排便是。”

李佾不想继续这场大朝会,但他又不敢表达出来,只能自己憋着生气。

“臣领旨。”刘继隆眼见目的都已经达到,当即便躬身回礼,不再开口。

杨公庆眼见刘继隆不再开口,当即便看向了鸿胪寺卿。

鸿胪寺卿见状,说了些赞颂李佾的话,随后便宣布了散朝。

朝会解散,李佾生气起身,将所有情绪都表达在脸上,埋着头走下金台。

群臣感受着李佾的憋屈,不由得纷纷捏紧了手中笏板。

对此,刘继隆平静走出乾元殿,不多时便走出紫薇城,坐上了马车。

在他返回汉王府的路上,洛阳城内的每条街道,都能看到数十上百名急匆匆的六军将士。

一时间,被关入御史台狱的官员府邸都被包围圈禁,刚刚调到洛阳来的许多关西官员,也走马上任御史台、大理寺和刑部,组成三司衙门去这些官员的府邸搜罗证据。

刘继隆回到汉王府后不久,罗隐等人便跟着赶了回来。

在他们来到正堂坐下后,刘继隆再度将朱温的那份奏表翻了出来,轻笑道:

“这厮倒是好谋划,让张思泰挡在他面前,那张思泰收复了曹州和濮州,还得对他感恩戴德。”

面对刘继隆的点评,刚刚坐下的罗隐连忙作揖:“殿下,朱全忠此人反复而来,又如有如此手段,理应早些讨平。”

“自然要早些讨平。”刘继隆点了点头。

朱温这手段,若是刘继隆不了解他,虽然会防备他,却不会对他太上心。

奈何刘继隆知道朱温的一切,所以自然不会让他发展起来。

朱温想要退回兖海,必然是抱着吞并平卢军或感化军想法而回去的。

真让朱温吞并感化军和平卢军,那时朱温麾下人口少说二百万,而忠武、义成、宣武三镇又被打成了白地,无法供给大军太多民夫,无疑会让汉军东征变得困难。

正因如此,自己不能给朱温太多发展的时间,所以才需要催促他南下追击黄巢。

当然,朱温有可能不会选择追击,但他如果不追击,那就是抗旨不遵,自己也就有理由讨伐他了。

届时关西钱粮运抵洛阳,只需要陈靖崇把宣武三镇梳理清楚,自己就可以大军东进,收复河南全境了。

以汉军每日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