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西进南讨(4 / 6)

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3101 字 9天前

,使卢龙镇连年丰收,边境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这才让卢龙那群骄兵悍将变得乖顺。”

“若是张允伸离世,卢龙镇恐怕会变得动乱,届时军民不安稳,必然会导致河北不安稳。”

“朝廷若是不速速平定黄贼,恢复河淮太平,恐怕等河北生乱时,难以伸手制止……”

张议潮叹气说着,张淮澄闻言却道:“叔父,若是您提兵,需要多少能平定黄贼?”

听到张淮澄这么询问,张议潮原本浑浊的眼神变得渐渐明亮起来,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年前,他起兵收复河西,驱逐吐蕃的时候。

“若老夫领兵,只需精锐甲士四万,钱粮充足的局面下,三个月便可平灭黄贼。”

话音落下,张议潮眼神又暗淡下来:“只可惜,朝廷不会信老夫,佛奴你也不要想着在朝廷当差,等刘继隆东进时,自有你展露才能时。”

张淮澄不过二十二岁,并且又是张淮深胞弟,日后能展露才能的地方还有很多,这点他自己也清楚。

只是如今这种宛若被“养猪”的生活令他心里不适,总觉得刺挠。

“对了叔父。”张淮澄好似想到什么,不由询问道:“王铎起运四十万石粮食南下,理应按照此前朝廷旨意调遣兵马跟随。”

“若是如此,阿兄他们应该也会南下,届时有他们在您身边,我也能安心些了。”

他口中的阿兄,显然是张淮鼎和张淮铨两兄弟,不过张议潮却不想见这两兄弟。

俩人当初去太原,声称要成就大事,结果时间长了就沉迷享乐,简直就是被崔铉与王铎当木偶来戏耍。

如今俩人狼狈回来,他已经能想到二人的模样了。

“希望他们平安便好……”

张议潮叹气闭上眼睛,不多时马车也停在了某处低矮的坊墙前。

叔侄二人下车,走入乌头门中,院子不算大,更与奢华沾不上边,但足够家中亲眷居住。

不过此时府内热闹,许多人正在搬运东西,脸上笑容洋溢。

张议潮见状皱眉,不免看向张淮澄,目光带着几分询问。

张淮澄解释道:“汉王派来的信使从长安带来了不少东西,称是阿兄派人送来的。”

张议潮闻言走向庖厨不远处的仓库,只见三间屋子都装得满满当当,还有不少东西甚至装不进去。

没有几十辆大车,根本运不来这么多东西,显然不会是张淮深安排的,多半是刘继隆假托张淮深安排,趁机安排的。

张议潮上前检查,果然从中发现了诸如糖块、蜡烛、稻米、细面和油盐及锦缎绢帛等等东西。

单说这些东西的价值,恐怕便不少于五千贯,毕竟河阴城内的粮价虽有跌落,但依旧保持着斗米千钱的价格,一石米就价值十贯,更别提蜡烛和糖块、精粮这些稀缺物资了。

“这些东西,够府中吃大半年了。”

张淮澄感叹着,张议潮也叹了口气,佝偻着背影往中堂一深一浅的走去。

在他不知道如何感激刘继隆的同时,张淮深却已经为他做出了回报。

“安西大捷!安西大捷!”

当报捷声自远处响起,长安朱雀天街的百姓纷纷向西边看去。

只见数十名精骑从金光门方向疾驰而来,身上插着五色旗,嘴里放声高唱大捷。

“大捷!张安西破回鹘于龟兹,杀胡三万,甲首五千!”

“大捷……”

唱捷的将士是张淮深派出的快马,他们从龟兹一路疾驰而来,越过戈壁沙漠,踏过雪山草原,为的就是这一刻。

他们发泄着四千余里路程,三十昼夜所积压的情绪,声音仿佛铜钟,响彻长安城。

“窸窸窣窣……”

半刻钟后,尘封已久的大明宫缓缓打开城门,长安七百余名京官,不论品秩高低,此刻尽皆穿着常服,走丹凤门进入大明宫,登上含元殿。

“入班……”

鸿胪寺官员唱礼,含元殿外官员依次入班。

“唱……”

“上千万岁……”

唱礼声响起,金台上空空如也。

只是等众人唱完后,身着紫袍金带,九环玉銙,脚踩乌皮靴的刘继隆就这样堂而皇之走入殿内,走到了金台第五阶后停顿,转身面朝众人。

鸿胪寺卿没有停下,唱声道:“宣安西都护府副都护、寿昌县公、金紫光禄大夫、怀化大将军、兵部尚书张淮深所派进奏使,朝议大夫、检校太子中舍人张延晖觐见……”

鸿胪寺卿唱礼告终,随后便见刚刚洗漱结束,身穿浅绯色袍服,配金带,身长五尺三四的少年郎走入殿内,手上还呈有木盘。

木盘之上,包括了昔日的安西都护府印信,以及此战军碟及张淮深本人奏表。

“臣朝议大夫、检校太子中舍人张延晖,参见天子、参见汉王殿下。”

尽管汉军之中尽皆自称为臣,但如今在皇宫之中开朝会,还是遥尊下天子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