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伺机而动(万字大章)(4 / 7)

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15472 字 8天前

击败黄巢,将黄巢赶出长安后,黄巢才受了刺激。

结果就是,黄巢夺回长安后,立马对这群人大杀特杀,甚至连长安城内的百姓都不放过,只因为长安的百姓也支持唐军。

对于这点,刘继隆倒是可以推波助澜,完全不需要黄巢体验一次失败。

“可还有事?”

他回过神来,目光审视众人。

高进达与崔恕闻言缄口,李衮师则是作揖道:“殿下,官学暂时无法开办……”

“为何?”刘继隆皱眉询问,李衮师则是回应道:“只因纸笔砚墨不足,故此无法及时开办。”

“纸笔砚墨不足,那就想办法,可以取石磨为条,取筷子般木头一分为二,将石墨放入其中,刷树脂合上,以此书写。”

刘继隆提出的就是早期铅笔,不过效果并不好,他在山丹时就试过。

如今情况紧急,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他必须现在立刻培养一批青年学子,在他们扫盲差不多后,举兵东进河东或河淮。

李衮师将刘继隆提出的这个办法记下,接着便沉默不再开口。

刘继隆见状询问高进达:“去岁陇右秋收的粮食,若是要将其中七成运到长安,需要多少人力物力,能运抵多少石?”

“这……”高进达沉吟,随后从袖中取出袖珍算盘敲打起来,不多时便开口道:“所用人力次数不少于三十万,挽马车二十万辆,需时四个月,损耗在四成左右,能运抵一百二十万石左右。”

“除此之外,还需要额外拨付二十万石豆料和五十四万贯钱。”

从陇右运送粮食到长安,耗费确实不少,损耗率也只比从江南走运河到洛阳,转陆路到长安少半成。

这么算,水运确实很节省成本,竟然在路程是陇右两倍的情况下,只多出半成损耗。

此外,由于汉军免除徭役,改为征募,所以起运粮食还有额外成本。

不过刘继隆并不在意,毕竟钱发下去后,还会以各种方式回到国库中,改徭役为征募是进步。

汉军这么高的税率,免除徭役并无不妥。

思绪间,刘继隆开口道:“起运二百万石,看看最终能运抵多少,只要赶在入秋前运抵长安便可。”

“是……”高进达趁机应下,刘继隆则是目光环视,眼见无人开口,他便示意众人离去。

“臣等告退……”

众人告退,依次起身离开了正堂。

等待他们走后半刻钟,刘继隆才见到了赵英走入堂内。

“如何?近来可有什么动静?”

他询问赵英,却见赵英摇头道:“萧溝这些人听闻贼兵包围洛阳,近来便都失去了心气,无心作乱。”

“呵呵……”刘继隆忍不住笑出声,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吾倒是期盼看到他们得知洛阳告破时的表情。”

赵英闻言嘴角上扬,显然与刘继隆想到一起去了。

在他笑的同时,刘继隆放下茶杯,轻声道:“派人跟着罗隐。”

“您不放心他吗?”赵英立马回过神来作揖询问,刘继摇摇头:

“值得吾信任的人不多,他谏言虽为吾好,但更多却是为他自己。”

“对于这些人,他们的谏言可以采用,但却不能全用,更不能按照他们的计划,一步步来。”

罗隐的建言很好,刘继隆也准备采用,但多年的经历告诉他,人性最为诡谲,难以揣测。

他身为汉军的舵手,船该怎么走,还是得顺从他,而不是几个谋士。

对此,赵英似懂非懂的点点头,随后便恭敬退出了正堂。

他离开后,刘继隆起身往内院走去,不多时便出现在了内院的门口,见到了带领全家女眷迎接他的封徽。

“虎头他们放假没回来?”

刘继隆看着充满韵味的封徽,以及其他六名妾室,忍不住询问起了自己的几个子嗣去处。

封徽摇了摇头,上前为刘继隆更衣,用树枝为他去了去风尘。

“快开学了,那孩子快马回去了,其它几个孩子也是一样。”

刘继隆听后错愕,算了算时间,只道:“我还是回来太晚了。”

“郎君军务繁忙,家中琐事皆有妾身在,不必忧心。”

封徽试着开导他,目光却时不时看向刘继隆身后。

她是个妙人,自然知道行军打仗十分苦闷,所以每次刘继隆回来,她都会刻意看看,看看刘继隆是否会带新的女眷回来。

不过刘继隆自她临盆以来,内院便没再添过女子。

倒不是刘继隆不好女色,只是政务繁忙,而且他自己惜命。

内院八名女眷,已经足够他折腾了,更何况这些女眷不过二十七八,最大的也不过三十三四,正有韵味。

“今夜我去细君那歇息。”

刘继隆低头在封徽耳边说着,虽然是老夫老妻,但封徽还是面颊微红,抬头仰视起了刘继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