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千小学学子,但他们的年纪都在十三四岁,年纪太小。
大学每年毕业的学子数量不过两千人,若是按照每县十二名正官来算,顶多也就能照料好一百六十几个县,且麾下都是当地世家豪强安插进来的白直。
虽然作为主官,他们能控制整个县的运转,但仍旧不免要与当地世家豪强合作,才能治理好整个县。
若是屠杀世家豪强,那则没有足够的读书人充当白直,协助当地官员治理县乡,征收赋税。
正因如此,刘继隆必须未雨绸缪。
安排大批年纪较大,但是还处于接受新事物阶段的少年人去学习,五年后他们长成,也差不多十八九岁了,充当白直,协助官员治理天下,那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眼下这四道的学子,不是为了现在做准备的,而是为了日后统一天下后,顺势扫除毒瘤作准备的。
刘继隆要做的,是自古以来没有人敢做的事情,把世家豪强一举扫进垃圾堆!
哪怕后续还会有新的阶级崛起,但按照历史进程来看,官吏平民化所带来的除了贪腐,还有制度和阶级上的进步。
正如晚明时期,官员虽然贪婪,但起码大部分官员知道不能随意打杀百姓。
哪怕报官不成,晚明百姓也知道可以前往其它州县报官,甚至找巡察御史检举,官员和百姓也敢明目张胆的骂皇帝。
这一切是因为百姓人权越来越高,读书成本降低,许多百姓读书开慧所致。
不过百姓开慧也是双刃剑,例如晚明时期虚君思想崛起,百姓和士子都开始反思君主的作用,从根本否认了君权神授那套。
百姓开慧太多,反思太多,对封建王朝的统治就愈发不稳,不过刘继隆并不在意这个。
这世界哪有不灭的王朝,朱元璋下令天下各县开社学,结果百姓还不是花了两百多年时间,直到明亡才出现了虚君思想。
他日后所创立的这个朝代,只要超过两百年他就赚,至于王朝灭亡后儿孙如何,那关他屁事。
满清追着老朱家杀,结果老朱家还不是安安稳稳传承到了后代,他不信他老刘家能有这么倒霉。
至于定下每个里举荐学子读书,是否会培养出豪强,刘继隆则更不在意。
摆在他面前的问题是,但凡读书人,十个有九个都是世家豪强或庶族出身的家伙,一个个的鼻孔朝天,把平民视作牲畜,随意可欺。
先扶持一批平民,把这群鼻孔朝天的世家豪强和庶族解决,然后再内部斗争来压制这群平民出身的官员便是。
只要官学形成体系,刘继隆也可以效仿某位前辈那般,用数量换质量。
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官吏,哪怕上任一两年就因贪腐被抓,那他也有几万储备官吏可以更换,主打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从思绪中走出,刘继隆扫视众人:“还有事情吗?”
众人面面相觑,最后还是高进达带领众人起身作揖:“臣等告退……”
他们自称为臣,显然是在潜移默化的想让刘继隆接受这个君臣身份。
刘继隆眼下虽然还未称帝,但他已经有了准备,故此也没有纠正众人。
众人见他没有纠正,脸上纷纷浮现喜色,随后恭恭敬敬退出了正堂。
待他们走后,赵英这才上前,对刘继隆作揖说道:“东都有兄弟传来消息,朝廷拨数十万钱粮犒军,重新编练山南东道兵马,并调遣了卢龙、义昌、义武、昭义、河东等镇兵马北上大同。”
“殿下,看样子朝廷是相信了我们给出的那份情报,既然如此,要不要……”
刘继隆摇头打断了赵英的建议,提醒道:“不可太频繁,必须要让他们觉得情报不易送出,才更容易相信。”
“此外,南边的高骈可曾有什么动向?”
“未有。”赵英回应。
“那你退下吧。”
“臣告退……”
在刘继隆开口下,赵英也学着高进达等人,自称臣子退出堂去。
待他们离去,刘继隆则是埋头处理起了政务。
不过在他处理政务的同时,距离三千里开外的西州,此刻却显得无比热闹。
“都夯严实些,这都是你们自家的院子,若是不出力气,日后屋墙塌陷而死,莫要怪吾等!!”
西州(吐鲁番)西境,曾经废弃的天山城,如今重新焕发了生机。
五日前,上万人涌入城内,将破损的城墙修葺夯实,又推平了残破的数百个院落,搭起了帐篷。
如今,他们利用推平院落的黏土,重新开始夯实自家未来的院子。
“直娘贼的,还有九年才能回家……”
“埋头干活吧,估计夯好院子后,我们就该去南边复垦荒地了。”
“等到了入夏,这天气热了,估计就没有活干了。”
“三郎,你说我们现在距离老家还有多远?”
“多远?最少五千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