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北疆第七镇,再见临安(3 / 4)

还有众多牧屯兵万户,一旦与金国开战,可直接调动兵力将有十几万人。

军政部署告一段落后,李骁将重心转向民生与生产,对着营田司参军高忠义说道:“高忠义,任命你为渭北巡抚,即刻前往渭北赴任。”

“本王会给你调拨一批伤残与转业军官,作为基层官员协助你开展事务。”

“你的首要任务,便是抓好秋收与秋种,确保渭北粮食丰收。”

他语气凝重,强调道:“关中、陇右、河西走廊、河套这些地区的粮食产量,今后要供养十万大军,压力极大。”

“生产才是第一要务,只有粮食充足,咱们才能在对金对峙中占据主动,才能有底气继续发动东征。”

成为了渭北巡抚的高忠义自然高兴,但压力也是巨大的,毕竟关中刚刚经历战乱,百废待兴,恢复生产的难度不小。

高忠义重重声音说道:“末将定不负大王嘱托,全力以赴做好秋收秋种,确保粮食供应,为大军提供坚实后盾。”

李骁缓缓地点头:“本王信你。”

十月,银川府传来消息,吕氏为李骁生下一个儿子。

吕氏本是夏国汉人,曾是夏国前国主李纯祐的妃子,在李骁平定夏国后,被纳入府中,仅宠幸两个月便侥幸怀有身孕。

如今顺利诞下儿子,不仅让吕氏欣喜若狂,其家人也跟着水涨船高,从原本的战俘身份,一跃成为秦王亲属,彻底跨越了阶级鸿沟。

李骁为这个儿子取名“李世晴”。

十月中旬,李骁的另一位夫人李灵阳也顺利生产,只不过诞下的是一个女儿。

李骁同样十分欣喜,为公主取名“李婉月”。

与此同时,此次宋国的和亲公主已经选定,名为赵玥。

其父亲是宋宁宗赵扩的堂弟沂王赵抦。

因赵扩无女,便从皇室近宗中挑选了赵玥,册封为“顺义公主”。

当“和亲北疆”的旨意传到沂王府时,赵玥正在临摹宋词,那张明媚绝美的容颜,瞬间哭丧低落起来。

她早听过北疆的传闻,那是个冰天雪地的苦寒之地,冬天是真的能冻死人。

而她自小在临安长大,锦衣玉食,哪里禁得住那般严寒?

“母妃,女儿不嫁。”

赵玥扑进母亲怀里,哭得梨花带雨:“北疆是蛮夷之地,那李骁是草莽出身,女儿去了那里,岂不是羊入虎口?”

王妃也抹着眼泪,却只能无奈叹息:“我的儿,娘怎会舍得你?”

“可生在皇家,哪有咱们自己选的份?”

“这是官家的旨意,是大宋的安危所系,咱们抗不得啊!”

不久后,宋宁宗赵扩亲自召赵玥入宫。

御书房内,赵扩看着这位侄女,语气带着几分安抚。

“玥儿,如今战事虽然停歇,但金国对我大宋依旧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再次南下的可能。”

“只有北疆能牵制金国,你去北疆和亲,是为了大宋,为了天下百姓,朕相信你能明白这份责任。”

从宫中回来,赵玥哭得更凶,却也知道反抗无用。

她的命运,早已和大宋的安危绑在了一起,就像当年的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只能以身许国。

几日后,韩侂胄亲自登门,由沂王赵抦转述:“韩相爷说,此次和亲事关重大,北疆若能始终与大宋结盟,金国便不敢轻易南下。”

“玥儿此去,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临安的安稳,为了大宋的未来。”

赵玥沉默良久,终于擦干眼泪,缓缓点头:“女儿明白了,女儿愿去北疆。”

而赵玥不知道的是,韩侂胄也想趁此和亲的机会向北疆派遣一些暗探。

毕竟当前两国的关系,一直都是北疆占据主动。

北疆对宋国似乎很是了解,甚至连宫廷之事都一清二楚。

反观北疆,对于宋国就显得很神秘,了解的很少。

于是,韩侂胄便趁机在和亲队伍中安插了不少的探子,以此更深入的了解北疆,传递消息。

和亲队伍出发那日,临安城轰动了。

无数百姓涌上街头,有人是来送行的,有人是来看热闹的,还有不少倾慕赵玥的公子哥,站在路边黯然神伤。

甚至有人哭喊道:“陛下糊涂啊!怎能将如此美人嫁给北疆蛮酋!”

“就是!听说北疆人在关中杀士族、抢田亩,简直是凶徒。”

“咱们快去请愿,让陛下收回成命。”

“前线将领无能,当兵的更是废物,打不过金国,就靠送公主求和,丢尽了大宋的脸。”

“那些贼配军把咱们大宋的脸丢的还少吗?哼哼!”

“我大宋文治如此昌盛,为何却有一群软弱无能的兵士?”

还有人借着酒劲怒骂,抱怨宋军劫掠大户粮食,却不知那些士兵早已被克扣粮饷,连饭都吃不饱,劫掠不过是无奈之举。

临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