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北疆第七镇,再见临安(2 / 4)

户,每镇兵力达到两万骑步炮混合编制,提升各镇的攻坚与野战能力。”

“同时,正式组建北疆第七镇,甲胄与旗帜为蓝色,与其他六镇并列,驻守灵州,伺机东征金国。”

他顿了顿,补充道:“兵力补充方面,将从金军与夏军俘虏中挑选精壮,充实七镇缺额。”

“其余战俘,则送往北海、七河、伊犁等西部边陲,与当地万户屯兵混合,以北疆伤残转业军官为骨干,重新建立牧屯兵万户。”

“如此一来,既解决战俘安置问题,又能加强西部边防。”

不过,这两项工程规模庞大,需耗费时日,能在一年内完成,便已是高效。

眼下首要任务,还是搭建各镇新的架构,确定新增将领的任命。

今天的将领任免,主要涉及都统与万户两个核心级别,范围涵盖六镇新增的六个万户,以及第七镇的四个万户。

副万户以下的职位,因为人选太多,李骁需要更多的时间斟酌。

但对于万户这一级别的任命,他早已根据东征各战役的战功,拟定了详细名单,此刻逐一宣读:

“免除拔里阿剌第二镇副都统之职,任命为第七镇都统,兼任新编第二十万户。”

“免除林大壮第三万户之职,任命为第七镇副都统,兼任新编第二十一万户。”

“免除秦雄第六万户副万户之职,任命为新编第二十二万户。”

“免除张胜第十七万户副万户之职,任命为新编第二十三万户。”

“免除朱大昌第四万户副万户之职位,任命为新编第二十四万户。”

……

此次提拔完全以战功为依据,副都统凭战功晋升都统,副万户靠战绩升任万户,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

不少将领眼中满是振奋,他们清楚,只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立下战功,便绝不会被埋没,未来还有更大的晋升空间。

而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第七镇都统的任命。

李骁打破了以往任命李氏宗亲为都统的惯例,将这一重要职位交给了拔里阿剌。

众人虽有惊讶,却也没有太大怨言。

拔里阿剌本是萧思摩的旧部,契丹六院部四大石烈主之一。

早在李骁担任金州都督时,便已担任副都督,资历深厚。

这些年来,他跟随李骁南征北战,从西域到关中,从漠北到河西,每一场关键战役都有他的身影。

此次东征更是数次立下大功,身上的伤疤不计其数,在所有副都统中,他的战功堪称最高。

所以,将他任命为第七镇都统,虽不是所有人都心服口服,但却没人能光明正大的反驳。

鲜少有人知道,李骁此举还有更深层的考量。

北疆内部的契丹派系,正面临领军人物空缺的问题。

龙城传来消息,大都护府司马九猛安合的身体愈发糟糕,已向李骁递交辞呈,准备卸下所有职位养老。

李骁斟酌后已同意其请求,且在此次扩军中,将九猛安合的长子提拔为万户,以安抚九猛安合这位老将。

但仅凭一个新晋万户,不足以支撑整个契丹派系,还需一位资历深厚、战功卓著的将领来顶大梁,拔里阿剌便是最佳人选。

当然,第五镇副都统萧赤鲁,也就是萧图剌朵的长子,同样有能力撑起契丹派系。

只是第五镇未参与此次东征,萧赤鲁虽有才干,却缺乏关键的战功支撑,故李骁决定让其继续留任第五镇。

拔里阿剌听到任命,立刻起身,抚胸躬身,声音洪亮:“末将拔里阿剌,谢大王信任。”

“定不负大王所托,练好第七镇兵马,未来东征金国,定当冲锋在前,为北疆拿下中原。”

“起来吧!”

李骁笑着点头:“本王相信你的能力。”

“第七镇虽有其他四镇的老底子,但毕竟是新建之军,事务繁杂,你要多费心思,尽快将队伍整合完毕,形成战斗力。”

“遵命。”拔里阿剌重重说道。

其他新晋将领也纷纷上前领命,殿内气氛热烈。

……

随后,李骁任命拔里阿剌为灵州将军,率领第七镇驻守河套。

免去李东江西州将军之职,任命为咸阳将军,率领第二镇驻守渭北,并且统筹协调对金防御战事。

等李骁率领第一镇返回龙城之后,北疆留在对金前线的兵团,仍将保持四镇兵力。

从南向北依次为:陇右的第四镇,负责防备金国从秦州方向反扑,并维系与宋国的联系。

渭北的第二镇,直面长安金军,为防御核心。

河套的第七镇,守护后方粮仓并策应东西两线。

漠北的第六镇,防备金国从介壕防线突袭,同时牵制金国北疆兵力。

四镇互为犄角,形成完整的对金防御体系。

完成扩军之后,每镇精锐兵力将会达到两万,分步骑炮三军,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