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海上对抗之始(4 / 5)

时起,它就进入了无动力滑翔阶段。”

一旁的上位者问道:“也就是说,最后的这15万公里,决定了它最终的精度”

“完全正確。”该专家非常严肃,“在最后的这段航程中,它將完全依靠自身的导航系统来计算再入点。

任何微小的误差,无论是来自自身陀螺仪的漂移,还是计算中的引力场模型不完美都会在再入大气层时被急剧放大。

按照我们最好的模型推算,即便有霍尔推进器的前期修正,它最终的落点误差范围也应该在一个直径50公里的圆圈內。

但华国的误差好像远远小於50公里。”

他指向屏幕中央那个由华国海事局划定的、长90公里、宽50公里的回收框。

“他们公布的这个回收区,本身就是一次技术炫耀。而现在它正衝著这个框的正中心飞去。

这意味著,它的导航系统,它的自主定位和轨道解算能力,达到了一种我们此前认为在理论上才可能实现的精度。

我们最好是能够把华国舰队逼退,把by-2带回来,它非常有研究价值!我们需要搞清楚华国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我很怀疑,他们在某些技术上又实现了突破。”

“什么技术”

jaxa的专家说:“量子陀螺仪。”

他接著解释道:“陀螺仪是一种用於测量或维持方向和角速度的装置。

简单来说,它告诉一个物体它是否在旋转、向哪个方向转、转了多快。

它是所有惯性导航系统的核心。

惯性导航的优点是不需要接收外部信號(如gps),因此无法被干扰。但它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漂移。

传统陀螺仪,无论是机械式的还是光学式的,都存在微小的、无法避免的製造瑕疵和环境干扰。

这些微小的测量误差会隨著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累积。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我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浓雾里行走,在这个过程中只能依靠自己的感觉来走直线。

那么我们每一步都可能有一个微小的角度偏差,一开始不明显,但走上一公里后,你累积的误差可能会让你偏离目標几百米。

这就是漂移。

对於潜艇、洲际飞弹或深空探测器来说,长时间的漂移累积,將导致其对自己位置的判断出现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偏差。

所以这些都要靠卫星来对他们的位置进行校准。

量子陀螺仪,更准確地应称为冷原子干涉陀螺仪,它的出现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漂移问题。

它不再依赖宏观的机械旋转或光路,而是利用了量子力学中两个最奇妙的原理:波粒二象性和量子干涉。

具体设计思路我就不在这里做过多赘述,博世是这方面最积极的推动方,它一旦出现,將会是游戏规则改变者。

它相比传统光学陀螺仪,有三大革命性优势:无与伦比的灵敏度、近乎为零的漂移和完全自主与绝对抗干扰。

正因为其极低的漂移,它构成了完美的惯性导航系统。

如果华国拥有这项技术,那么他们的飞行器或武器,可以在完全不依赖北斗卫星导航的情况下,进行长时间、长距离的精確制导。

任何针对卫星的干扰、致盲、甚至摧毁,都对这种自主导航方式完全无效。

一个国家如果率先实现了小型化、实用化的量子陀螺仪,就等於拥有了一把无法被干扰、绝对精准的宇宙之尺,可以丈量全球。

它的飞弹,將可以在任何电磁环境下,精准命中任何目標。

它的潜艇,將可以真正成为无法被追踪的深海幽灵。

它的深空探测器,將可以自主规划前往火星甚至更远星系的航线。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的进步,而是导航技术从依赖外部信標的时代,向依赖物理法则的时代的根本性改变。

这將从根本上改写太空探索的规则,或者还有其他。

而过去根据博世高管对外的公开声明,他们最快也需要五到十年时间,这还有可能像是可控核聚变那样永远的五到十年。

我很怀疑华国是实现了量子陀螺仪,所以他们才会在登月和返回月球的精度能够如此之高。”

华国舰长李崢上校透过舰桥巨大的舷窗,凝视著15海里外的白色船影,更高更远的天空中,他知道,至少有一架p-3c和一架p-8a正在用它们的电子眼,注视著这里的一举一动。

但他毫不在意。

今天,这片深蓝海域,他们不是偷偷摸摸的闯入者,而是光明正大的主人。

“报告!by-已进入主伞开伞阶段,高度3000米,下降速度稳定!”来自文昌控中心的声音传来。

“命令各单位,进入一级回收准备。”李崢声音平静,“命令海雕一號、海雕二號,按预定方案起飞。”

甲板上,两架通用直升机早已蓄势待发。

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