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我的英国编辑说,从今年开始,英国大部分出版社开始在他们出版的图书上印上一种专用的、基于isbn的条码。”
在图书条形码应用上,英美两国都是先驱,而现在英国走的更快一些,1982年被认为是图书条码大规模应用的起点。
不过把条形码和图书馆的库存和借阅应用到一起,目前英美两国都还没有出现,魏明的观点也算是非常新奇了。
图书馆学系的系主任庄守经老师笑道:“难怪今年从法兰克福买回来的那些英国书后面有那个东西,原来就是条形码啊,我们这些老东西真是落后了。”
这也坚定了他要把学生送出国学习的想法,魏明只是出过两次国就有这样先进的想法,如果能多送出去一些学生,哪怕十个只能有一个带着先进的想法回来,也是好的啊。
随后他看向谢道渊:“谢老师,要不咱们也申请经费买两台计算机试试看。”
谢道渊无奈:“买了谁会用啊,而且这个东西太贵了。”
魏明提出:“现在确实不好用,不过方正公司正在研发汉卡,到时候计算机的应用门槛将会大大降低,至于买计算机的钱,可以由我来出。”
总是请假请假,一年中正经班儿没上过几天,魏明对单位是心中有愧的,总想为单位做点什么。
谢馆长和庄主任对视一眼,笑着摆摆手:“怎么能让你出呢,我们先申请经费。”
魏明的论文自然是满分通过,这份论文别说跟其他函授班同学比了,就算比之本科班的同学也要高了好几个层次,这是直接从科学技术层面碾压的,而大学生们还在考虑用什么数学模型让同学们找书更便捷。
虽然魏明论文里提出全国推广图书条形码,建立标准,让每一本书都有一个身份证明的提议还有些过于超前,但这未来或许真能实现。
关于魏明这篇论文,两位老师准备放到校报上发表,还有《计算机世界》也要投一份,感觉以后图书馆学和计算机领域会有很深的羁绊。
谁能想到魏明在本职工作、发展写作导演写歌副业的同时,竟然还不忘学术上的探索。
如今拿到了函授本科文凭,真的可以来图书馆学系考个研究生啊,甚至庄守经都想亲自带他了。
答辩结束后,魏明回了一趟的图书馆,然后就看到了蹲守他的刘振云。
“魏老师,我的亲人啊!”两人这都快半年没见了。
魏明还以为他是单纯来给自己贺喜呢,结果掏出了一沓稿纸,请自己斧正。
《塔埔》,魏明对这篇印象深刻,因为当初是发在了《人民文学》上,魏明恰好看了那期,后来这篇还拿到了全国优秀短篇奖,这算是刘振云从大学毕业后算起,五年内写的第一部有影响力的作品。
现在他提前完成了,跟魏明印象中还有一些差距,此时的功力和五年后还是有差距的。
魏明从创作角度提出了一些意见,这些意见就算投给《人民文学》,编辑大概也会提出来让他改,而不是直接拒稿,毕竟故事底色,作者文笔都不错。
“那我投给《人民文学》能成?”刘振云把需要修改的地方一一记下后问。
魏明道:“指腚能成。”
刘振云:“我可太高兴了,魏老师,今天我请你吃饭,长征食堂,走!”
难得能吃到刘振云的请,魏明欣然应邀,然而这小子请魏明只是顺便的,主要是请女朋友郭见梅改善伙食,他们俩也有日子没见了。
吃完饭,魏明来到蔚秀园魏平安家。
吕晓燕见了他,还以为是来接喜子去四川拍戏呢,忍不住抱了抱好大儿,母爱开始外放。
魏明道:“婶子不急,我找平安叔说点事,还要过两天才走呢。”
吕晓燕松开了喜子,那没事了。
魏平安道:“怎么了,是不是考研进修的事?”
看来他也知道魏明今天答辩。
魏明摇摇头:“不是那个,前两天不是刚领了茅盾文学奖吗,我突然有个想法。”
吕晓燕立即凑过来:“你也要捐一个奖?!”
魏明笑笑:“我资历尚浅,不敢跟茅盾先生比肩,其实我是想捐个奖学金,给北大。”
魏平安坐直了身子:“我觉得你这比文学奖还要有意义。”
吕晓燕道:“那是不是也得以小魏的名字命名啊?”
魏明早就经过了认真思考,他表示:“我希望是这样的,虽然名利于我如浮云,但未来北大肯定会诞生很多富豪,要想让大家都舍财贡献给教育,给予一定名誉上的奖励是很有必要的,就是不知道这样合不合规定。”
他知道包玉刚以他父亲包兆龙的的名字设立了一个包兆龙中国留学生奖学金,专门资助中国去海外的留学生,不过包玉刚那是香港富豪,是需要拉拢的对象,而魏明是自己人,待遇肯定不能完全一样。
魏平安道:“没问题的,这件事早有先例,郭沫弱先生去世的时候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