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心疼马志军,偷偷把自己的口粮匀给他一些。
马志军抹着泪看见她的碗里,总是清汤寡水的。
终于,征兵的日子又来到了。
马志军的心情紧张得不行。
体检时,医生摇摇头指着他说体重勉强达标,马志军顿时觉得希望渺茫。
就在马志军心灰意冷时,却听到有人叫他:“马志军!”他抬头一看,竟然是春梅。
她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个馒头,塞到马志军手里说:“快吃,补充点能量。”
马志军狼吞虎咽地吃完,再次称重,终于达标了。
体能测试中,马志军拼尽全力,跑完后腿都快抽筋,依然努力坚持,最后竟然完成了所有的测试,顺利通过了选拔。
回到家中,马志军激动地告诉了父母,虽然他们担心,但也替他感到高兴。
出征那天,春梅默默递给马志军一个小布包,
里面有她亲手绣的“平安符”。
马志军紧紧握着那个小布包,感到无比温暖。
坐上军车时,透过窗外望去,逐渐远去的村庄让他兴奋又忐忑。
新兵连的日子,比马志军想象的还要难熬。
站军姿时,蚊子叮在脸上,马志军都不敢动一下。
练习踢正步,他的脚掌都磨出了血泡。
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经历紧张的体能和队列训练,晚上还得进行政治学习,常常累得一头倒下。
更让马志军感到沮丧的是,许多战友有更高的文化水平,而他只有初中毕业。
“马志军,你那枪又擦得跟锅底似的!”班长李国强经常这样说马志军。
同班战友李顺见状,鼓励马志军不要气馁,告诉他:“慢慢来,多练习就能行。”
晚上,李顺还私下教马志军如何擦枪,并详细讲解课本里他看不懂的内容。
马志军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追赶上大家。
夜里熄灯后,马志军却悄悄爬起来,在月光下练习擦枪。
手指被枪械零件划得全是口子,可马志军咬着牙坚持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的新兵结业考核,马志军居然拿了全连第一。
有天晚上,连长把马志军叫到了办公室:“小马,有没有想过去考军校?”
马志军愣住了。就他这个初中生,考军校?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别怀疑自己。”指导员王云锦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从那天起,马志军就跟打了鸡血似的。
白天训练不偷懒,晚上抱着书本啃数学题。
营里有个高中学生士官叫陈大明,马志军经常缠着他给自己讲题。
有时候实在看不懂,急得直挠头,陈大明就耐心地他讲,一遍不行讲两遍。
结果第二年的军校招生考试,马志军可能把这辈子的运气都用光了!
考试那天,马志军忐忑不安,看到试卷深吸一口气,逐步答题。
有些题马志军无法解决,便按自己的理解填写。
交卷的瞬间,心跳得厉害。
等待结果时,马志军迫切地跑去看公告栏。
终于有一天,马志军看到自己的名字,简直不敢相信,兴奋得在宿舍里喊:“我考上了!我考上了!”
那天回到连队,战友们给马志军开了个简单的庆祝会。
张班长破天荒地煮了一锅挂面,还打了两个荷包蛋。
“好好学,别给咱们连队丢人!”他笑着说,眼圈都红了。
回家报喜时,家里人都乐坏了。老马难得喝了两盅,笑着说:“志军终于有出息了!”母亲流下感动的泪水,为马志军夹菜。
77年秋天,马志军走进了军校。
刚入校便为之震撼,教室里有电风扇,宿舍里竟有暖气,这样的设施在他们村实属罕见。
尤其是书馆,里面的书比马志军这辈子见过的都要多。
然而学习并不轻松,许多同学都有更高的文化背景,而马志军还是初中生。
军校的日子,过得比新兵连还要苦。
基础差啊,马志军只能比别人付出更多。
早上五点起来背单词,晚上十二点还在教室里做题。
冬天的教室没有暖气,马志军就穿着棉大衣,哈着白气写作业。
有一次发烧到39度,马志军还坚持去上课。
最后趴在课桌上,被同学发现送去医务室。
就这样,马志军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学习。
从最基础的数理化,到专业课程,他都死命钻研。
假期回到村里,马志军感受到村民们看我的目光变得不同,大家赞叹“马志军真出息,成了大学生!”
赵春梅看我的眼神中也多了别样的光彩。
这让马志军暗自发誓,要更加努力。
在三年的军校生活中,虽然时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