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一帝陨落众帝生(3 / 6)

剑出大唐 一片苏叶 13493 字 1个月前

张须陀与独孤盛暗暗点头。

萧皇后更不会有意见。

燕王年幼,却是元德太子杨昭所出,杨倓是她亲孙子。

倘若没有赵王,也该轮到燕王。

只是这三人,一个心念丈夫,两人为忠,不好私改皇命。

如今周奕一提,三人顺势下了台阶,各都认可。

萧皇后吩咐下去,随即诏百官入殿,由李公公宣读遗诏。

以燕王为帝,张须陀统管大军,独孤盛为禁军总管。

少帝年幼,显然是把独孤盛与张须陀当做了托孤大臣。

成象殿内,杨广安安静静地躺在棺中,周奕朝他瞧了一眼,不再理会成象殿后续琐事。

在群议之下,决定让杨广入土为安,早享清净。

翌日。

江都城内满是缟素,为杨广发丧,备仪卫,将其葬于吴公台下。

城内百姓得知这一消息,非但没有半分悲伤,反倒有不少人带着大仇得报的笑容。

除了百官军卒,亦无人相送。

这是真实而朴素的一幕,他叫百姓吃足苦头,百姓自然恨他入骨。

更有人想到,这江都原叫广陵。

陵为“帝王之陵”,再加一个“广”字,杨广喜欢这个地方,却不喜地名。

于是“扬州”这二字也不用了,改作江都。

却没想到,老天一直睁着眼睛,他改名亦无用,还是做了“广陵”。

吴公台发丧前后,镇寇将军尤宏达全程悲伤,一直陪伴杨广。

为他盖棺,抬他入陵,之后一段时日,常在陵前默守,人皆称之忠义。

随着吴公台的丧事办完,短短七八天时间,成象殿也被一批懂得武艺的匠人修补完善,百官朝拜少帝杨倓,以他为正统。

但是

所谓正统,只不过是江都宫廷一家之见。

杨广驾崩的消息,以江都为中心如潮水一般传向九州四海。

江都的百姓还有所压抑,外边的人可管不着那么多。

尤其是那些因他三征高句丽、挖运河而失去亲人的百姓,无不感觉出了一口恶气,直喊“死得好”。

对于诸地的义军来说,这更是一场狂欢。

原本还有些顾忌的势力,此时也不用遮遮掩掩了。

以燕王杨倓为首的江都宫廷在成立之后,先做了第一轮尝试,向附近的反王散布诏书,劝其归附。

然而,他们没有得到任何好消息。

海陵的李子通只接受朝廷给的官职,却不去江都。

沈法兴占据毗陵、吴郡,将隋宫诏书丢入了垃圾堆。

一郡太守有什么好封的

沈法兴趁着杨广发丧这段时日,一路从吴郡打到余杭,自封梁王。

同为梁王的萧铣更是一步到位,沿袭梁朝旧制,设置百官,追谥从父萧琮为孝靖帝,拥兵十万,在巴陵称帝,建元鸣凤。

并且,他大手一挥,连封七王。

手下大将郑文秀,被封楚王。

听到这个消息后,好邻居林士弘只觉被冒犯。

你也是楚王

于是将宫廷诏书撕成碎片,在豫章郡称帝,国号为楚。

称帝那一天,林士弘面色发紫,有种紫气东来之感。

南部得到消息更快,待杨广驾崩与江都拥护燕王传至中原之后,东都百官岂能认同。

为何是燕王怎不是越王

诏书我们没看过,就是萧皇后说了,那也不算。

况且,要立新帝,也该在东都。

于是,洛阳群臣拥立杨广之孙越王杨侗为帝,追谥杨广为明皇帝,庙号世祖。

等消息传到关中时,李阀阀主李渊拥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

在兰州与李阀挨着的西秦霸王薛举不落人后,称帝建立西秦。

尽有河西之地的李轨也相继称帝,建立凉国。

只在月余时日,足足冒出六位皇帝,反王更是难以计数。

北方还有梁师都、刘武周两大突厥走狗。

中土混乱的局势,让塞外之贼蠢蠢欲动。

天下间的世家、宗派也纷纷下注,一波又一波人奔向那些中立势力,寻求更多支持,以图霸业。

去巴蜀寻找独尊堡、巴盟,川帮这三大势力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帝崩历第四十一日。

两位着灰色袍的中年文士驻足在枫林宫前,此地亦是蜀岗十宫之一。

地如其名,宫苑前正有一片枫林。

这两位分别是范忆柏、邱晖,为太府寺的太府卿、太府寺少卿。

一个正三品,一个从四品。

他们身后跟着的那名书生,正仰头朝“枫林宫”的门头上瞧,那三个字写得苍劲有力。

宫苑守卫正要上前问话,范忆柏从怀中摸出一块令牌,那守卫便退了。

“周先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