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下邳令至,再议行止。”
李翊拒绝了马超发兵的请求,理由就是没有刘备的命令,各地全都稍安勿躁。
等上面文件下来了,再考虑是否开战。
恰好此时甄尧走进屋来,见状,乃出声问道:
“明公素有大志,今曹操西征,中原空虚,何不趁势取之”
没有去与曹操抢西川,一方面是离得远,一方面是齐国高层更想要中原。
如今曹操精力已经在益州了,为何此时还不动手。
这是困扰相府所有人的问题。
李翊搁笔于案,解释道:
“昔者,吾等不过据有一州之地,可因势而动,进退自如。”
“今齐国疆域万里,带甲百万。”
“一举一动,牵动天下。”
“若擅启战端,则河北、淮南、青州、幽州,荆州皆需策应。”
“稍有不慎,满盘皆乱。”
这就是治大国与治小国的区别。
有的领导人在小国能够发展的好,但把他放到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位置上去,他就焦头烂额了。
李翊复又叹道:
“治国如弈棋,不可贪一时之利。”
“曹操虽远征,然其根基未损。”
“若我军贸然进兵,彼回师急援,则胜负难料。”
“且齐王未令,吾等岂可僭越”
“现今有任何大事,都等徐州指示下来之后,再做决定罢!”
甄尧闻言,肃然起敬,拱手道:
“……明公深谋远虑,非尧所能及。”
李翊又复书马超,严令:
“未得王诏,并州一兵一卒不得擅出!”
“违者,军法从事!”
此外,李翊还专门给并州别驾庞统写了一封书信,让他规劝马超。
不要随便乱来。
庞统得李翊书,乃向马超谏言道:
“丞相所以止将军者,未奉王命也。”
“且并州有匈奴之患,虽承丞相善政,暂得安辑。”
“然常言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将军岂可不察”
“愿将军勿贪一时之捷,俟天时既至。”
“王必用将军之师,但静待之可也。”
马超素来敬重庞统,见其如此说了,乃放弃此时出兵的打算。
自率部回晋阳去了。
不表。
……
徐州,下邳。
“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
“这句话的意思,乃是伊尹的为臣之道。”
“应当上辅天子,下济黎庶。”
“群臣当一心以事君,如此政事方能为善。”
“……这里的一心,便是一德之意也。”
鲁肃耐心地讲述着,他的声音醇厚而温润。
丝毫没有因为长篇大论而变得枯涩。
这一刻,他忘记了身为政治人物的烦恼。
此时的他仅仅只是一位老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解经治典中去。
“故这‘为上为下’,便是《咸有一德》之精粹所在。”
“世子,您可听明白了”
刘禅默默地点了下头。
鲁肃是一个非常耐心的老师,他善于循循善诱。
但小刘禅似乎对鲁肃讲的《尚书》似乎并未有太大兴趣。
他心神不宁地支着下巴,凝神朝窗外望去。
作为世子,他从小接受的就是高等教育。
刘备对他的管教很严,鲁肃作为太傅,本就是他的老师。
但刘备又专程聘请了大儒孔融,隔三差五地从青州回来,专门为其讲解《礼记》。
刘禅对此,感到意兴阑珊。
忽然,他的耳朵动了动,从风中捕捉到一丝细微的声音。
那是蹴鞠落地的声音,刘禅很喜欢蹴鞠,故此对这声音十分敏感。
鲁肃见此,拿起来一片竹简,磕了磕案几的边角,沉声到:
“世子,学问之道,务要专心!”
作为老师,鲁肃该严厉时也十分严厉。
刘禅也对鲁肃又敬又怕,听出他言语中的不悦情绪之后,马上又重新坐好。
“先生,还有几时下课啊”
阿斗叹了口气,难掩眸中之疲惫。
鲁肃看了眼天色,道:
“大概还有半个时辰。”
“半个时辰之后,世子可去用午膳。”
“午膳过后,孟玉公还要为您讲解《左传》。”
啊!
刘禅面露难色,壮着胆子说道:
“……可、可我想去跟好友玩。”
鲁肃闻言,正色置简,十分严肃地说道:
“世子,您今已七岁矣。”
“肃七岁之时,已学完《孝经》,您的课程还差得远。”